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命的意思、天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命的解釋

(1) [God's will;destiny;fate]∶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們的命運

樂夫天命複奚疑。——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雖曰天命。——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2) [law of nature;natural law]∶自然的規律、法則

(3) [natural span of life;one's allotted span]∶人的自然壽命;天年

詳細解釋

(1).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運。《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楚辭·天問》:“天命反側,何罰何佑?” 唐 韓愈 《争臣論》:“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貧富貴賤,夭壽賢愚,禀性賦分,各自有定,謂之天命,不可改也。”《兒女英雄傳》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裡了,倒不如聽命由天的闖着作去。” 徐遲 《狂歡之夜》:“好比太陽一定從東頭出,西頭下,農民們都相信悲慘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

(2).指自然的規律、法則。《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誠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與;而能盡其性,則物性盡,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無不通。”

(3).古以君權為神授,統治者自稱受命于天,謂之天命。《左傳·宣公三年》:“ 周 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晉 劉琨 《勸進表》:“臣聞昏明疊用,否泰相濟。天命未改,歷數有歸。” 唐 韓愈 《請遷玄宗廟議》:“ 太祖 景皇帝 始為 唐公 ,肇基天命。”《三國演義》第九三回:“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

(4).謂天賦。《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鄭玄 注:“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 明 王守仁 《<大學>問》:“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

(5).猶天年。謂人之自然壽命。 漢 枚乘 《上書谏吳王》:“今欲極天命之上壽,弊無窮之極樂,究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漢書·宣帝紀》:“朕惟耆老之人,髮齒堕落,血氣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執囹圄,不終天命,朕甚憐之。”《東觀漢記·郅恽傳》:“ 子張 病将終, 惲 往候之。 子張 視 惲 歔欷不能言。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長短,而痛二父讎不復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命"一詞在漢語中具有深厚的哲學與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釋義:

一、詞典學定義

  1. 上天的意志與命令

    指宇宙至高主宰(“天”)的旨意,被視為支配人世興衰、王朝更替的終極力量。如《論語·季氏》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漢語大詞典》釋為“天行之道;上天主宰衆生命運的意志”

  2. 自然的規律與法則

    引申為萬物運行的必然性法則,如《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強調天命蘊含的自然規律性。

  3. 人的禀賦與壽命

    古代語境中特指與生俱來的禀性及壽命定數。《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鄭玄注:“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

二、文化延伸義

三、哲學辨析

需注意“天命”與“命運”的差異:前者強調天的主動意志(如“天命靡常”),後者側重個體生命的被動軌迹。董仲舒《春秋繁露》進一步将天命倫理化,提出“天人感應”學說。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4. 《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天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有多維度内涵,以下從哲學、曆史、文化等角度進行綜合解析:

一、哲學内涵

  1. 宇宙法則與自然規律
    指天地運行的客觀規律,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強調遵循自然法則而非被動服從。道家則認為天命是“道法自然”的體現,需通過“天人合一”實現與宇宙規律的和諧。

  2. 道德使命與人生責任
    儒家将天命與倫理結合,孔子提出“五十而知天命”(《論語》),認為天命是個人修身應達到的道德境界,而非宿命論。孟子進一步主張“存心養性以事天”,将天命視為人性的終極依據。


二、文化解讀

  1. 君權合法性的象征
    古代帝王以“天子”自居,宣稱統治權源于“天命”,如《左傳》中“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但“天命靡常”,若失德則天命轉移,成為朝代更替的理論依據(如商周革命)。

  2. 生命意義的終極追問
    佛教将天命解釋為業力輪回的結果,主張通過修行超越宿命;道教則認為天命是“自性”的覺醒,需破除執念回歸本真。


三、詞源與演變

  1. 文字溯源

    • “天”甲骨文象形為頭頂至高(《說文解字》釋“颠也”),象征形而上的主宰。
    • “命”甲骨文為戴禮帽者發令,引申為神聖意志的傳達。
  2. 概念流變
    從商周時期“恪謹天命”(《尚書》)的原始崇拜,到儒家“以德配天”的道德化,再到現代“内在使命”的個體化诠釋,反映認知從神權向人本的轉變。


四、現代理解

當代視角下,“天命”更強調主觀能動性:

總結

天命的核心是對秩序與意義的探尋,無論是宇宙規律、倫理責任,還是人生方向,均體現人類超越偶然性、追求終極答案的努力。其本質并非被動接受命運,而是主動賦予生命意義的選擇。

别人正在浏覽...

卑躬扁表撥給不對頭慘灰蠶網谶瑞齒爵炊事村野鄙夫燈穗子雕篹飛翼高祖王父乖眼官情胡帽活沙鞬服劍龍膠花夾細積滿稷穑集鎮具告開齋口齒生香寥窲利得曆踐罹亂澟然啰裡馬百六馬阮苗期蜜餌南面王南天竹乾浄利落器物蕲向诎纓插衽贍表山形身丁米詩癫水賊天馬行空帖子同紐頹萎違強陵弱霧閣遐亘纖完謝郎着帽心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