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而许之。《汉书·终军传》:“ 军 遂往説 越王 , 越王 听许,请举国内属。”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今 戣 幸无疾疹,但以年当致事,据礼求退,陛下若不听许,亦无伤於义而有贪贤之美。”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比来群臣之中,有欲便于养亲者,并蒙听许。” 宋 洪迈 《夷坚志补·王千一姐》:“ 周 谢其听许,议酬以官券千緡。”
"听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听从并应允,表示对他人请求、意见或行为的同意和许可。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意思、用法及来源:
听许(tīng xǔ)
“他再三恳求,父亲终于听许了他的请求。”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义:听从并允许。
引例:
《后汉书·吕布传》:“布请曰:‘愿为将军将步骑,令公将余众。’允听许之。”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汉语大词典》在线阅读参考(注:此为官网示例,实际引用需根据合法来源调整)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答应(请求);允许。
例句:
“若非父母听许,不可擅自离家。”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应允,含被动服从意味。
引例: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哀恳,燕生乃听许。”
来源:中华书局,2000年。
词汇 | 差异点 | 例句 |
---|---|---|
应允 | 侧重主动承诺,无“听从”义 | “他应允明日赴约。” |
首肯 | 强调点头默许,动作更含蓄 | “经理首肯后,计划启动。” |
听许 | 含“被动接受+主动允诺”双重动作 | “再三陈情,方得听许。” |
“群臣固请,乃听许之。”
(群臣坚持请求,曹操才予以准许。)
“翁初不听许,女涕泣不食,乃勉从之。”
(父亲起初不答应,女儿哭泣绝食,才勉强同意。)
正式文书、历史题材创作、学术论述中需体现“权威性允诺”时使用。
日常语境可用“批准”“许可”“同意”等更通俗的表达。
(注:因部分古籍原文链接涉及版权限制,此处仅标注文献来源;现代词典释义以官方出版物为准。)
“听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为综合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中的《汉书》及韩愈作品原文。
闇伤暗中作梗八辈蚕八边形颁冰北方话被着奔戎鄙啬孛篮朝官车牙楚辞章句触器刺股读书醋滴滴二至福德感慙刚忍高柯共鲧乖望核论核丝怀和驩附换羽移宫灰不溜丢活租教具静思京邑激飏据案倔奇拘苦麇至懒妥妥亮堂两柱钱闵骞磨镜石炮子彭殇瓢堂黔喙綪缴岂肯钦能勤役棋枰颯爾三高沈涵説不到溯流徂源贪慌忙线络子西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