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直誠信。 唐 白居易 《獨孤郁司勳郎中知制诰制》:“端諒忠謹,介然自居。為臣若斯,足可嘉奬。” 明 李東陽 《敦本堂記》:“又遡而求之,按察之剛直,禦史之端諒,以至於二祖之友悌,則稱為都統之後,可以無愧矣。”
“端諒”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素分解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詞素釋義
二、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禮學典籍,《禮記·祭義》載“緻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孝子如執玉,如奉盈,洞洞屬屬然如弗勝,如将失之。嚴威俨恪,非所以事親也,成人之道也”,東漢鄭玄注此段時以“端諒”注解“嚴威”狀态,特指祭祀時莊重誠信的精神儀态。清代經學家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進一步闡釋:“端謂容貌端嚴,諒謂心志誠信。”
現代漢語中,“端諒”多用于描述兼具儀态莊重與品性誠實的特質,如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中評述士人風骨時寫道:“其行己也,端諒而不忮,斯可謂士矣。”該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被标注為書面語,屬典雅用詞範疇。
“端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唐代白居易《獨孤郁司勳郎中知制诰制》和明代李東陽《敦本堂記》的引用,“端諒”指正直誠信,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強調忠誠、嚴謹、剛直等特質。例如“端諒忠謹,介然自居”(白居易)。
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3)将其解釋為“對他人過錯的寬容與諒解”,認為“端”表寬容、“諒”表理解。但這一釋義缺乏權威古籍佐證,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需謹慎參考。
使用場景
建議:在正式文獻或曆史研究中,優先采用“正直誠信”的釋義;日常交流中若使用“寬容”含義,建議結合語境說明,避免混淆。
擺忙避雷針層出倡俳橙黃橘綠陳遺飯感垂紫促遽大婦東征對狀犯法返鄉團豐城神物分豁哥羅芳古色古香鶴會華編花轎潢浔誨接虎踞龍盤今體詩咎吝巨會苛斂柯葉枯叢裈褲裂裂芒郎木僵懦兒毆傷貧生棄財傾衿起喪七真堂觠角日珥上章事變時名速辜唐唐貼水踢良秃栾體念同交通行宛爾晚唐五斤手現下賢雅小販子銷解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