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擂戰鼓吹號角。古代軍中用以報時、警衆或發號施令。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孝感之戰》:“餘命諸将鳴鼓吹角,以緻賊師。” 王浩元 《清宮十三朝》第二十回:“ 明 軍見 清 軍攔住去路,八個總兵官都帶領本部兵馬,鳴鼓吹角,直沖過來。”
“鳴鼓吹角”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íng gǔ chuī jiǎo,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分析:
古代軍事用途
指古代軍隊中擂響戰鼓、吹奏號角的行為,主要用于報時、警示衆人或傳達指令。例如清代文獻《嘯亭雜錄·孝感之戰》中記載:“餘命諸将鳴鼓吹角,以緻賊師”,生動展現了戰場上的指揮場景。
現代引申意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高聲吹打樂器以表達喜悅和慶祝”,強調熱鬧的歡慶氛圍。不過這一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并非所有場景適用。
古代文獻實例:
清代王浩元在《清宮十三朝》中描述:“明軍見清軍攔住去路……鳴鼓吹角,直沖過來”,說明該詞常用于描述軍隊行動時的號令傳達。
現代適用性:
當代使用更傾向于字面描述(如曆史小說、影視劇台詞),而作為成語時需注意其原始軍事背景,避免與單純慶祝場景混淆。
“鳴鼓吹角”以古代軍事功能為核心,現代雖偶見引申,但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如需具體例句或更深入考證,可參考清代史料或權威詞典。
《鳴鼓吹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鳴響鼓聲和吹奏號角,表達出熱烈歡欣的氣氛。它由“鳴”、“鼓”、“吹”、“角”四個字組成。
部首拆分:鳥(鳴)、手(鼓)、口(吹)、角(角)。
筆畫拆分:鳴(11畫)、鼓(13畫)、吹(6畫)、角(7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宴會或慶典活動,在歡慶的場合中,常常會鳴響鼓聲、吹奏號角,制造出熱烈愉悅的氣氛,同時也代表着人們對于節日和歡樂的期盼。
在繁體字中,《鳴鼓吹角》的寫法是「鳴鼓吹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鳴鼓吹角》在古時的寫法是「鳴鼔吹角」。字形稍有差異,但意思相同。
例句:
1. 在慶祝活動中,人們齊聲鳴鼓吹角,好不熱鬧。
2. 賽會開始時,鳴鼔吹角,氣氛非常熱烈。
其他相關詞語:
組詞:鼓吹、鳴響、號角
近義詞:熱鬧、喜慶、歡快
反義詞:寂靜、冷清、消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