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r but pay no attention;turn a deaf ear to;listen but not hear] 看上去在听,实际上没听见。形容心不在焉,神不专注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大学》
(1).《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后以“听而不闻”谓听了与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或漠不关心。《镜花缘》第九十回:“这个大家都知,就只 再芳姐姐 一心只想学课,只怕是听而不闻。” 茅盾 《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 刘玉英 下面的话,他简直是听而不闻。”
(2).谓听力有限,不闻声响。《管子·君臣上》:“虽有明君,百步之外,听而不闻。” 尹知章 注:“耳听有所极。”
“听而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知识,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解。
听而不闻是一个成语,表示听到了声音但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义或不加理会。
听而不闻的拆分是:吅(口)+耳(耳朵)+不(否定)+闻(闻听)。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
听而不闻最早出现在《竹书纪年》中,意指某人耳朵听到了声音,却没有去了解或者是明知故装不听。后来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人不愿意去关注或听取意见或警示。
繁体字“聽而不聞”。
聽而不聞作为成语,“听”字在古代写法中是“聽”,而“闻”字在古代写法中是“聞”,整个成语在古代写法中会稍有不同,比如“而”字可能会是“而又”或者“而貝”等。
他只是听而不闻,对于别人的忠告充耳不闻。
聆听、聆闻、听闻
听而忽视、充耳不闻、听而不答
聆听、细听、倾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