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听断的意思、听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听断的解释

[hear and decide;preside at lawsuit and give judgment] 听取陈述而作裁断。也指听讼狱而加以裁决

详细解释

听取陈述而作出决定。常指听讼断狱。《荀子·荣辱》:“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汉书·叙传下》:“ 中宗 明明,夤用刑名,时举傅纳,听断惟精。”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转乾坤。”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州县之吏亲民事,催科听断安能悉孚人意,即有善政,得誉亦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他此刻随便出个考语,説我‘心地糊涂’,或者‘办事顢頇’,或者‘听断不明’,我还到那里同他辩去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听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核心含义指听取案情并作出裁决,主要用于司法审判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1. “听”:此处指“审理、听取(陈述)”,如《周礼·秋官·小司寇》载“以五声听狱讼”,即通过五种方式审理案件。
  2. “断”:指“判决、裁断”,如《汉书·刑法志》中“断狱”即判决案件。
  3. “听断”合用:强调司法官员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决的全过程,体现司法权的行使。例如《荀子·荣辱》载:“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指处理政事、裁断案件公正无私。

二、历史语境中的运用

三、现代用法与权威参考 现代汉语中,“听断”主要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权威辞书释义如下:

《汉语大词典》:释为“听取陈述而作出裁决。泛指处理诉讼案件”。(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注“听断”为“听事断决”,强调其司法裁决属性。(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

四、古籍例证

  1. 《礼记·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郑玄注:“极,至也。礼乐刑政,四者达于王者,则听断无失。” 指礼乐与刑政配合,使裁决公正。
  2. 《明史·海瑞传》:“(瑞)锐意兴革,清丈田亩,听断无滞。” 描述海瑞处理政务案件高效。

“听断”是古代司法术语,指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后扩展为处理政务的统称,其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及《史记》《汉书》等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听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基本含义(现代常见用法)

读音:tīng duàn
核心解释:指听到消息或谣言后,未经核实就草率断定真相,强调缺乏理性判断。这一用法多见于现代汉语,用于提醒人们对待信息时应保持谨慎和客观。

二、古籍与历史语境中的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听断”多指司法或行政裁决行为,具体表现为:

  1. 听取陈述并裁断:指官员在审理案件或处理事务时,通过听取各方陈述后作出决定,常见于司法领域。例如《荀子·荣辱》提到“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强调裁决的公正性。
  2. 听讼断狱:特指审理诉讼案件并作出判决。如《汉书·叙传下》记载“中宗明明,夤用刑名,听断惟精”,描述帝王处理政务的严谨态度。

三、例句与用法

四、总结

“听断”一词的古今差异较大:

别人正在浏览...

按图索骥把卷襃谈保险刀搏动不对当迟利传马出结从容自如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道会东家处子笃旧敦良桴筏各执己见贡品宫奚官使海童海中捞月悍妇耗余猴头菇后账黄雀报黄沙华魄化行击鉢击搏才樛盘乐观掠剩奁箱犛靬留声机緑酒茅鸱梅里弥靡缪说内板疲费迁都鬐介全璧归赵缺位三务砂囊上驾烧蜡手摹霜笳廷质五虑献琛相得益章销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