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徹底拒絕或戒絕。 唐 韓愈 《唐故虞部員外郎張府君墓志銘》:“ 徐州 使拜章,請為判官,授協律郎。 孝權 始不痛絶,詔下大悔,即詐稱疾,不言三年。”如:勵志痛絕惡習。
(2).悲痛到極點。《花月痕》第六回:“那壁廂人間痛絶,這壁廂仙家念熱,兩下裡癡情恁奢!” 清 孫枝蔚 《甲申述憂》詩:“痛絶車書與形勝, 關 西還有幾州存。” 清 王瑞蘭 《<湘煙小錄>題辭》:“不虞曇花現影,落葉歸根,遽折連枝,使人痛絶。”
(3).痛恨到極點。 清 譚嗣同 《仁學》三五:“夫西人之入 中國 ,前此三百年矣。三百年不駭詫以為奇,獨 湘 軍既興,天地始從而痛絶之。”
“痛絕”一詞根據不同語境有三種主要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徹底拒絕或戒絕
指對某種行為、習慣的堅決抵制。例如韓愈在《唐故虞部員外郎張府君墓志銘》中記載的“勵志痛絕惡習”,意為下決心戒除不良習慣。這一用法強調态度上的決絕,常見于描述改過自新或抵制誘惑的場景。
悲痛到極點
多用于表達極度的情感創傷。如清代小說《花月痕》中“人間痛絕”形容生離死别的哀恸,清代詩人孫枝蔚的詩句“痛絕車書與形勝”則暗含對國家局勢的悲怆。此義項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渲染強烈悲傷情緒。
痛恨到極點
表達對人或事的強烈憎惡,近義詞為“深惡痛絕”。例如清代譚嗣同《仁學》中用“天地始從而痛絕之”批判外來侵略,突顯憤恨之情。該用法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強調道德或情感上的排斥。
補充說明:
建議在文學創作或正式文本中,可通過具體語境明确其指向,避免歧義。
痛絕(tòng jué)一詞是由“痛”和“絕”兩個字組成。痛指身體或心理上的疼痛,而絕表示斷絕、終止的意思。因此,痛絕可以理解為痛苦到極點,無法忍受或持續下去,達到了終止疼痛的境地。
痛絕的“痛”字是由疒(病)和甬兩個部首組成,“病”表示疾病,而“甬”表示醫生巡視病房。筆畫數為疒(5畫)+甬(6畫)=11畫。而“絕”字的部首是絞,表示線的交織和絞結。該字的筆畫數為纟(3畫)+截(4畫)=7畫。
痛絕是現代漢語詞彙,形容一種劇烈的痛苦。該詞最早出現于明代的文言文中,意義與現代基本一緻。繁體字為「痛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痛絕的寫法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痛字的古時寫法為「痛」,絕字的古時寫法為「絕」。古時候所用的字形和現代略有差異,但意義相近。
1. 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幾乎已經到了痛絕的地步。
2. 這位畫家将自己内心深處的痛苦透過作品表達得淋漓盡緻,令人痛絕。
組詞:疼痛、痛苦、劇痛
近義詞:劇烈、病痛、悲痛
反義詞:安詳、舒適、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