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ok into matters;experience and observe]∶體會和觀察
(2) [inspect]∶考察
(1).體會省察;體驗觀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每事有所持循而畏,則其敬也,莫非體察在己實事,見面盎背,臨淵履冰。以僞自蓋者,能之乎?”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十二章:“兩個人不管彼此如何稱呼,都可以使人體察到那種極其深厚的、無比關切的階級感情。”
(2).實地考核;親自考察。 元 曹瑞 《留鞋記》第三折:“着我扮做個貨郎,挑着這繡鞋兒,體察這一樁事。”京劇《串龍珠》第十二場:“望大人細體察鑒明此冤。”
(3).體貼照料。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先 姚安公 亦不以常媪遇之。餘及弟妹皆隨之眠食,飢飽寒暑,無一不體察周至。”
“體察”是一個漢語動詞,讀音為tǐ chá,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細緻的觀察和體驗來理解事物或他人的内在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詞源與結構
應用場景
與“觀察”的區别
近義與反義詞
例句參考:
此詞在現代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強調主動性與共情力,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點。
《體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含義為仔細觀察、認真考察。其拆分部首為“”(從體字旁),筆畫總共有8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齊物論》:“蹈素絲而朱弦之角以羽,伛偻而危足之影以形,觀隖甚而大其微。”其中,“觀隖甚”一句“觀”即為體察之意。在古代,人們通過觀察,以此來了解事物的本質。
在繁體字中,體察的寫法為「體察」。盡管繁體字在現代漢字書寫中已經相對較少使用,但它仍然被一些地區和人群所保留,并有其獨特的美感。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由于漢字的演變和書寫形式的改變,對于《體察》這個詞的寫法存在一些差異。一種寫法是「觜且」,其中的「觜」表示觀察,「且」為察。另一種寫法為「觜丨察」,「丨」為察的寫法變體。
以下是一些關于《體察》的例句:
1. 他經常體察身邊的細節,對于每個人每件事都很關心。
2. 隻有通過仔細體察,我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斷。
3. 他對于音樂的體察能力非常敏銳,可以察覺到最微小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與《體察》相關的組詞:
與《體察》近義的詞語有:“觀察”、“研究”等,反義詞則包括“漠視”、“忽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