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the face of a man but the heart of a beast] 本為古代鄙視匈奴的詞
夷狄之人,被發左衽,人面獸心。——《史記·匈奴傳》
(2) 後指人的面孔,野獸心腸
又觀頃日降附之徒,皆人面獸心,貪而無親,難以義感。——《晉書·孔嚴傳》
(1).外貌是人,心腸如獸。形容人不開化,近似禽獸。《漢書·匈奴傳贊》:“被髮左衽,人面獸心。”
(2).形容為人兇殘卑鄙。《晉書·孔嚴傳》:“又觀頃日降附之徒,皆人面獸心,貪而無親,難以義感。” 明 沉受先 《三元記·錯認》:“你這樣人,言清行濁,人面獸心。”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五:“我把你當人,請你到家來吃飯,你人面獸心,強6*奸民女。”亦省作“ 人面 ”。 唐 杜甫 《課小豎鋤斫舍北果林》詩之二:“薄俗防人面,全身學《馬蹄》。”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人面獸心漢語 快速查詢。
“人面獸心”是一個貶義成語,綜合多來源信息,其含義及背景可歸納如下:
指外貌與人類似,但内心如野獸般兇殘、卑劣,形容品行極端惡劣的人。該詞強調外表與内在的強烈反差,常用于批判道德敗壞者。
戰國時期哲學家楊朱曾向老子求教,老子以“人面獸心”為例,強調識人需觀其本質而非外表。此故事深化了成語的警示意義,提醒人們警惕僞善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原文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列子》《漢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成語詞典。
人面獸心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看似正常,但内心卻殘忍狠毒,無人性的行為或品質。它強調了一個人外表與内心的巨大反差,意味着這個人具有以人面出現,但心靈卻像獸類一樣邪惡的特質。
人面獸心的拆分部首是“人”和“獸”,其中“人”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2;“獸”的部首是“八”,筆畫數為7。
人面獸心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這部古代典籍中,後來典故廣泛流傳,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人面獸心(繁體字)
在古代,人面獸心的漢字寫作“人顏獸心”,使用了更多的繁複字形。
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友善,但他的行為暴露出了他的人面獸心。
人心不古、人心所向、人面不知何去、獸性大發、獸行露出、獸類本性
僞善、表裡不一、虛僞、狡猾
善良、仁愛、溫和、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