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鬧戲的意思、鬧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鬧戲的解釋

舊時稱以丑角表演為主的戲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鬧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戲曲藝術及引申用法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鬧”本義指喧嘩、嘈雜,引申為熱烈、活躍的場面;“戲”指戲劇、表演。二字組合:

  1. 字面義:指喧鬧嬉戲或熱鬧的戲劇表演,強調場面歡騰、氣氛活躍。
  2. 核心概念:以誇張、滑稽的表演形式制造喜劇效果,常見于民間節慶活動。

二、戲曲藝術中的專業定義

在傳統戲曲領域,“鬧戲”特指一類表演形式:

  1. 表演特征:
    • 動作幅度大、台詞诙諧,常穿插打鬥、雜耍等橋段。
    • 音樂伴奏多用鑼鼓等打擊樂,節奏鮮明以烘托熱鬧氛圍。
  2. 劇目類型:
    • 多為短小喜劇,如《打面缸》《張三借靴》等,側重諷刺世态或調節演出節奏。
    • 區别于正劇的嚴肅叙事,以娛樂性為主導。
  3. 文化定位:
    • 常見于廟會、社火等民俗場合,體現民間藝術的草根性與生命力。
    • 部分學者視其為早期“鬧劇”(Farce)的本土化形态(參考:張庚《中國戲曲通史》)。

三、引申與比喻用法

現代漢語中,“鬧戲”可衍生為:

  1. 比喻荒唐之事:如“這場會議簡直成了鬧戲”,暗指事件混亂無序、缺乏嚴肅性。
  2. 形容喧鬧場景:如“廣場上人群熙攘,像唱大鬧戲”,強調場面的嘈雜與活力。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鬧戲”為“熱鬧的戲;喧鬧嬉戲”,收錄于第12卷第13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2.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

    詳述其表演形式與劇目分類(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203頁)。

  3. 學術研究:

    王安葵《民間戲曲的鬧熱特性》一文,分析鬧戲的民俗文化根基(載《戲曲研究》2008年第3期)。


“鬧戲”既是傳統戲曲的特定類型,亦延伸為對喧鬧場景或荒誕事件的隱喻,其雙重語義折射出漢語詞彙的文化包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來源信息,“鬧戲”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1. 成語釋義(現代常用)
指在嚴肅場合或處理重要事務時态度不端正,故意以滑稽行為破壞氛圍。

2. 戲曲類型(曆史用法)
舊時指以丑角表演為主的戲曲形式,側重滑稽逗樂效果。

補充說明:當前語境中,“鬧戲”更多作為成語使用,而“以丑角為主的戲曲”這一釋義已逐漸被“鬧劇”替代。需注意區分兩者在正式文本中的適用性。

别人正在浏覽...

冰雪嚴寒薄曉差等熾茂池砌抽青逮親蕩思打褶靛颔吊影疊迹鬥煙絲都甸恩力繁木蜚變福氣窩乖愆光劭瞽言海垂海約山盟睅目花菜回棹教養金鈎子訣去駿懋橘性闿疏口吞三世耐朵槃固侯僑論青壯年髯髩穰穰勞勞三月街髾發嗜書束棘思想鎖須夙業桃膠跳水殢雨僞惑穩拿武廕詳覈相候仙龛閑路閑情逸趣幰網嚣氛小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