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署缺的意思、署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署缺的解釋

本官出缺,由他官暫代其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藩臺早就有心給 繼之 一個署缺。” 李劼人 《大6*波》第一部第一章:“﹝ 葛寰中 ﹞花了一筆不小的鑽營費,鑽得一封 振貝子 的八行,盤算回 川 之後,就不署缺,也可得到一樁闊差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署缺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署缺”是古代官制中的術語,指官員職位空缺時由他人暫代的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署缺指原本的官職出現空缺(如官員離職、調動等),由其他官員暫時代理該職位。這一做法常見于清代官制,屬于臨時性職務安排。

  2.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記載,清代地方官員(如藩台)有權指定代理官員,例如“藩台早就有心給繼之一個署缺”。
    • 代理期間稱為“署事”,通常以一年為限,期間代理者行使職權,但未獲正式任命。
  3. 與“實缺”的區别

    • 署缺是臨時代理,需上級委派;實缺則是經朝廷正式任命的固定職位。
    • 例如,李劼人《大波》中提到官員通過鑽營謀求實缺或闊差事,而非署缺,說明兩者在權力和穩定性上的差異。
  4. 相關術語

    • 署院:代理巡撫職務;署印:暫時代理官印行使權力。
    • 這類術語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職務交接的靈活性與層級管理特點。

總結來看,“署缺”是古代官制中應對職位空缺的臨時解決方案,體現了官員任命的權宜性和層級管理邏輯。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官制,可參考《清史稿》或相關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署缺》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署缺》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意思是“尚缺,尚未填上”。用于形容文件、文件上的空缺或尚未過目的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署缺》由“署”和“缺”兩個字組成。

“署”的部首是“缶”,總筆畫數為11。

“缺”的部首是“缶”,總筆畫數為9。

來源

《署缺》最早出現在古代文書、文件中,用以表示尚待填寫的内容。

繁體

《署缺》的繁體字為《書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漢字會出現不同的字形,包括結構、筆畫的數量和順序等方面。對于《署缺》這個詞,其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

例句

1. 這份文件上有一個署缺,需要找負責人補充。

2. 請您先将姓名和聯繫方式填寫在這個署缺位置。

組詞

1. 署名:指在文件、合同等上面籤字确認身份。

2. 缺點:指事物或個人所存在的不足或不完善之處。

近義詞

待填、待完備、待補充。

反義詞

已填、已完備、已補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