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朒朓。《新五代史·司天考一》:“乃包万象以为法,齐七政以立元,测圭箭以候气,审朓朒以定朔。” 明 陆垹 《篑斋杂著·岁差》:“是故定朔必视四百四十一画前后为朓朒,只在一画之閒。”《明史·历志一》:“不然,积以岁月,躔离朓朒,又不合矣。”参见“ 朒朓 ”。
"朓朒"是古代汉语中描述月亮运行状态的特殊术语,属于天文历法领域的专有名词。该词由"朓"和"朒"两个单字组成,分别对应月亮运行的不同相位:
一、基本释义 朓(tiǎo)指农历每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现的残月现象,《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月行疾速之义"(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http://www.hanyudacidian.cn);朒(nǜ)则指农历月初,月亮在东方出现的新月状态,《说文解字》注解为"朔而月见东方谓之朒"(来源:说文解字注 http://www.shuowenjiezi.com)。二字连用既表示月相盈亏的完整周期,又引申指历法推算中的误差修正。
二、出处考证 该词最早见于《宋书·律历志》:"月行晦而西见,谓之朓;朔而东见,谓之朒。"(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唐代李淳风在《乙巳占》中进一步阐释:"朓者,月行疾于常道;朒者,月行迟于常道",揭示其天文观测依据(来源:国家图书馆古籍库 http://mylib.nlc.cn)。
三、用法解析
“朓朒”的正确词序应为“朒朓”(nǜ tiǎo),是古代天文历法术语,具体含义如下:
朒(nǜ)
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日)时,月亮在东方出现的现象。此时月相为新月,因运行轨道差异,月亮会提前在东方微现,古人称此不足之态为“朒”。
朓(tiǎo)
指农历月末(晦日)时,月亮在西方出现的现象。此时月亮本应隐没,但因轨道变化仍可见于西方,古人称此“盈余”之态为“朓”。
背景补充
该词源自《说文解字》,反映了古代对月相变化的观测。例如《月赋》中“朒朓警阙”即以月相盈亏警示人事需趋吉避凶。两字连用也引申为“盈缺变化”,常见于古典文献中对自然规律的哲学化描述。
白石仙北兵北园弊习彩战惨礉成布刺讥淡素诋挫蝶庵犯对方田风让日封隧俯角府学膏糜工输光点孤鬼觚角裹包罕闻环周建弼简当骄逞脚家筋节开科拉丁两部连偶撩拨寥豁隶法伶伦炉箅子梅乾民有菜色木鉢娘儿们敲尖清声秋风团扇弃繻年三尸五鬼三休神经中枢十数舒遟四隩悚仄踢达魏珠温滑物听显德项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