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以恬静涵养性情。语本《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郭象 注:“恬静而后知不荡,知不荡而性不失也。” 唐 元稹 有《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因成十八韵见寄〉,乐天前篇到时,适会予亦宴 镜湖 南亭 ,因述目前所睹以成酬答,末章亦示暇诚则势使之然,亦欲粗为恬养之赠耳》诗。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序》:“余大父司徒公,虽贵仕而喜廉退恬养。”
“恬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该词源自《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郭象注解为“恬静而后知不荡,知不荡而性不失也”,强调通过内心的宁静来涵养智慧与性情,避免心性迷失。
指以恬淡、安静的状态修养身心,使性情平和。例如唐代元稹的诗中曾用此词表达对友人修养境界的赞许。
如今多用于文学或哲学语境,描述通过静心、摒除杂念达到精神升华的状态,例如“恬养天年”等表达。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3)虽提及相似解释,但建议优先参考《庄子》及权威词典释义。若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证,可查阅《元稹集》等文献。
《恬养》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处事温和、安详、淡泊的状态和品质。它包含了恬静、养育两个意义,表示通过安稳的生活、宁静的心态和善良的人际关系来培养自己身心的和谐。恬养的人能够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处理事务,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恬养》这个词的笔画是9画,由“恬(心,40)”和“养(亻八,81)”两个字组成。其中,“恬”是一个独立的字,表示安详、宁静;而“养”是指培养、抚育。
《恬养》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晚期,出现在元代的《墨宝谱》中。它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恬养》的繁体字为「恬養」。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常常不同于现代。《恬养》在古代的写法多样,其中包括「殄養」、「殄糧」等。这些变体字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恬养》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1. 她一直以恬养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
2. 在森林中散步,让我感受到了恬养之乐。
3. 心灵的恬静是人们追求恬养的重要标志。
恬静、养性、善良、安详、安稳、淡泊
宁静、平和、安宁、和谐
吵闹、紧张、繁忙、纷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