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牆上置棘。亦指置有荊棘的牆。《禮記·祭義》:“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為之,築宮,仞有三尺,棘牆而外閉之。” 孔穎達 疏:“棘牆者,謂牆上置棘。” 宋 俞文豹 《吹劍錄》:“與韋布之士聯翩負籍,傴僂棘牆之下。”
“棘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牆上放置荊棘或帶有荊棘的圍牆,常用于古代建築或特定場所的防護措施。例如《禮記·祭義》記載,天子諸侯的蠶室“築宮,仞有三尺,棘牆而外閉之”,即通過荊棘牆實現隔離與保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禮記·祭義》及宋代相關文獻。
《棘牆》這個詞是指有尖刺釘着的牆壁,用來防止外人進入。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木,右邊的部首是土。這個詞的筆畫總數為14。
棘牆一詞中的“棘”是一個表示有刺的植物的象形字,也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字存在。而“牆”則表示一個用土石壘起來的建築物。将這兩個字合起來,就形成了“棘牆”。
在繁體字中,棘牆的表示有所不同。它的繁體字為「棘牆」,與簡體字寫法存在細微差異,但意義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一種古時候的寫法是将“棘牆”分開成兩個獨立的字,即“棘”和“牆”,而不是連寫成一個詞。這種寫法在古代古籍和碑文中經常出現。
【例句】
1. 沿着棘牆前進不會讓我們受傷。
2. 城堡的周圍有一座高聳的棘牆,使敵人無法靠近。
【組詞】
1. 棘手:形容問題或情況非常困難或複雜。
2. 棘針:帶尖刺的針,常用于刺破紙墊或固定物品。
【近義詞】
1. 尖牆:具有尖刺或鋒利物的牆壁。
2. 荊棘牆:由荊棘組成的牆壁,同樣用來阻擋進入。
【反義詞】
1. 通道:允許通過的開放路徑,與棘牆相反。
2. 門:開放的入口,與棘牆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