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瘧疾久不愈,氣血虧損,瘀血結于脅下而成痞塊,稱“瘧母”。 漢 張仲景 《金匮要略·瘧病》:“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上·瘧》:“麥蘖,并治食瘧,消瘧母。”《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痎瘧瘧母》:“痎瘧經年久不愈,瘧母成塊結癖癥。”注:“瘧母,久瘧腹中成塊癖也。”
瘧母是中醫術語,指瘧疾長期不愈引發的一種病症,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瘧母指瘧疾遷延日久,導緻氣血耗損、瘀血積聚于脅下(肋部下方),形成可觸及的硬塊痞塊。這一病症類似現代醫學中瘧疾反複發作引起的脾髒腫大()。
病理機制
其他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瘧母”作為成語,比喻禍亂根源,但此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主要含義仍以中醫病症為主。
提示
如需了解具體治療方案或古籍原文,可參考《金匮要略》《本草綱目》等中醫經典著作,或咨詢專業醫師。
瘧母(nü)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患有瘧疾的母親。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瘧(yao,病名)和母(mu,指女性),共有12個筆畫。
瘧母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古代中國,瘧疾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尤其是在濕熱的氣候環境中。瘧母這個詞語主要是用來形容一個患有瘧疾的女性。由于瘧疾的特殊性質,一位瘧母往往在生育過程中會給自己和孩子帶來額外的痛苦和健康風險。
瘧母的繁體字為「瘧母」,使用了瘧(nüe)代替了瘧(yao),整體字形保持一緻。
在古代,瘧母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古代人們對于漢字的書寫稍有不同。但總體來說,古代瘧母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那個村莊的瘧母們努力籌集藥品和資源,以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健康。
2. 在貧困地區,仍然有許多瘧母需要得到更好的醫療保健。
1. 瘧疾:指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
2. 瘧痛:指由于瘧疾引起的劇痛。
近義詞:瘧婦(指患有瘧疾的女性)。
反義詞:健康母親(指沒有患有瘧疾的母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