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命的意思、天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命的解释

(1) [God's will;destiny;fate]∶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

乐夫天命复奚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曰天命。——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2) [law of nature;natural law]∶自然的规律、法则

(3) [natural span of life;one's allotted span]∶人的自然寿命;天年

详细解释

(1).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唐 韩愈 《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里了,倒不如听命由天的闯着作去。” 徐迟 《狂欢之夜》:“好比太阳一定从东头出,西头下,农民们都相信悲惨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

(2).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

(3).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 周 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歷数有归。”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 太祖 景皇帝 始为 唐公 ,肇基天命。”《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4).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郑玄 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5).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 子张 病将终, 惲 往候之。 子张 视 惲 歔欷不能言。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讎不復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命"一词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哲学与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释义:

一、词典学定义

  1. 上天的意志与命令

    指宇宙至高主宰(“天”)的旨意,被视为支配人世兴衰、王朝更替的终极力量。如《论语·季氏》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汉语大词典》释为“天行之道;上天主宰众生命运的意志”

  2. 自然的规律与法则

    引申为万物运行的必然性法则,如《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天命蕴含的自然规律性。

  3. 人的禀赋与寿命

    古代语境中特指与生俱来的禀性及寿命定数。《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郑玄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

二、文化延伸义

三、哲学辨析

需注意“天命”与“命运”的差异:前者强调天的主动意志(如“天命靡常”),后者侧重个体生命的被动轨迹。董仲舒《春秋繁露》进一步将天命伦理化,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权威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3.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4. 《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有多维度内涵,以下从哲学、历史、文化等角度进行综合解析:

一、哲学内涵

  1. 宇宙法则与自然规律
    指天地运行的客观规律,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强调遵循自然法则而非被动服从。道家则认为天命是“道法自然”的体现,需通过“天人合一”实现与宇宙规律的和谐。

  2. 道德使命与人生责任
    儒家将天命与伦理结合,孔子提出“五十而知天命”(《论语》),认为天命是个人修身应达到的道德境界,而非宿命论。孟子进一步主张“存心养性以事天”,将天命视为人性的终极依据。


二、文化解读

  1. 君权合法性的象征
    古代帝王以“天子”自居,宣称统治权源于“天命”,如《左传》中“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但“天命靡常”,若失德则天命转移,成为朝代更替的理论依据(如商周革命)。

  2. 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佛教将天命解释为业力轮回的结果,主张通过修行超越宿命;道教则认为天命是“自性”的觉醒,需破除执念回归本真。


三、词源与演变

  1. 文字溯源

    • “天”甲骨文象形为头顶至高(《说文解字》释“颠也”),象征形而上的主宰。
    • “命”甲骨文为戴礼帽者发令,引申为神圣意志的传达。
  2. 概念流变
    从商周时期“恪谨天命”(《尚书》)的原始崇拜,到儒家“以德配天”的道德化,再到现代“内在使命”的个体化诠释,反映认知从神权向人本的转变。


四、现代理解

当代视角下,“天命”更强调主观能动性:

总结

天命的核心是对秩序与意义的探寻,无论是宇宙规律、伦理责任,还是人生方向,均体现人类超越偶然性、追求终极答案的努力。其本质并非被动接受命运,而是主动赋予生命意义的选择。

别人正在浏览...

敖惰百骸六藏百结裘裨师必务不苟言笑财贡趁打哄摛笔虫罗雠嫌瑳磨殆尽宕仆电压计低眉下首碓桯反过泛级飞骑風瘧凤凰巢风中秉烛负衡附及阁阁钩翼夫人黑牡丹候火黄症魂飞天外谏猎书肌肌经水机务开落空谷白驹侩驵梨花盏镂章率野懋长明旌明镜木燧卿署权变锋出芍陂任劳任怨任随杓窊印世喭太半铜面具袜裤蝄像危峦维纶铦钩鞋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