殄滅的意思、殄滅的詳細解釋
殄滅的解釋
消滅;滅絕。《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暫遇姦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漢書·王莽傳中》:“今 即墨 士大夫復同心殄滅反虜,予甚嘉其忠者,憐其無辜。” 唐 劉禹錫 《賀枭斬鄭注表》:“氛妖殄滅,華夏乂安。” 明 沉鲸 《雙珠記·赴婚遇兄》:“秉心赴敵,合力宣勞。殄滅兇殘,事同拾芥。”
詞語分解
- 殄的解釋 殄 ǎ 盡,絕:殄滅。殄殲。暴殄天物(任意糟蹋東西)。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 滅的解釋 滅 (滅) è 火熄:熄滅。 消失,喪失:滅口。滅亡。不可磨滅。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株連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親屬,都被一起殺掉)。 淹沒:滅頂之災。 亡明着 筆畫數:; 部首:火; 筆
專業解析
“殄滅”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殄”和“滅”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徹底消滅、滅絕”,常用于描述對群體、勢力或現象的完全清除。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
語素拆解
- “殄”本義為“盡、絕”,《說文解字》釋為“盡也”,引申為徹底消滅,如《左傳·宣公二年》中“敗國殄民”;
- “滅”指消亡、覆滅,《廣韻》注“滅,盡也”,二者同義複用,強化徹底性。
-
語義範疇
該詞多用于文獻與正式語境,如《書經·畢命》載“殄滅天祿”,指完全喪失天命;現代漢語中可指自然物種滅絕(如“殄滅瀕危生物”)或抽象概念消亡(如“殄滅歪風邪氣”)。
-
近義辨析
《現代漢語詞典》對比其與“殲滅”“滅絕”的差異:“殲滅”側重軍事打擊,“滅絕”強調種族消亡,而“殄滅”更突出徹底性與書面語色彩。
引用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書經·畢命》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殄滅”是一個具有強烈負面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徹底消滅、滅絕,強調事物或群體的完全消亡,不留殘餘。
- 情感色彩:多用于描述戰争、災難等極端情境下的毀滅性結果,帶有殘酷、無情的隱含意義。
二、字形與讀音
- 拼音:tiǎn miè(“殄”為第三聲,“滅”為第四聲)。
- 字形解析:
- “殄”:左為“歹”(象征死亡、兇險),右為“至”(表極緻),合指“徹底毀滅”。
- “滅”:簡化字,原為“滅”,意為撲滅、消亡。
三、古文用例
- 《尚書·盤庚中》:“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
——指徹底鏟除,不留後代。
- 劉禹錫《賀枭斬鄭注表》:“氛妖殄滅,華夏乂安。”
——形容平定叛亂後的安定。
- 《三國志·魏書》:“如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
——表達對敵對勢力的殲滅。
四、現代用法
- 文學語境:描述文明、族群或文化的徹底消亡(如“文明殄滅”)。
- 日常語境:可指消滅病蟲害、違法行為等(如“殄滅病毒”)。
五、注意事項
- 使用場景:因詞義極端,多用于嚴肅或書面表達,口語中較少使用。
- 近義詞:殲滅、滅絕、蕩平;反義詞:保全、延續、繁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例句或現代應用,可參考《尚書》《三國志》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抄掠垂白刺爇釘書釘對象堕損二馬虎鳄魚鉗訛語影帶蜂出并作諷意格閡羹粥拱火公平秤跪乳國教會話踐蹠交叉借鑒佶烈驚迸寂然酒式濟危緝治看不慣離謗理財陸羽泉買驩漫録旄敦媒介南邊牛黃杷推裴徊巧舌瓊立三英扇庖實患食氣守吏束帛加璧肅勵肅然起敬堂榜淘河天地根踢蹬通都巨邑頭影違慠僞詐五夜元宵邪魔怪道寫韻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