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肅然起敬的意思、肅然起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肅然起敬的解釋

[strike with awe;be filled with deep veneration] 形容由于受感動而産生的恭敬和欽佩

詳細解釋

肅穆地産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語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遠公 在 廬山 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惰者, 遠公 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竝明耳。’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宋 魯應龍 《閑窗括異志》:“ 黃覺 ,旅舍見道士,共飲。舉盃之際,道士以箸蘸酒,於案上寫‘呂’字。 覺 悟其為 洞賓 也,遂肅然起敬。”《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部郎起初隻曉得認義之事,不曉得還金之事,聽得説罷,肅然起敬道:‘ 鄭君 德行, 袁公 神術,俱足不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道士》:“比入其室,陳設華麗,世家所無,二人肅然起敬。”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九章:“ 永生 說到這裡,人們都在為有這樣忠勇的同志而高興,而自豪,并對那位烈士的英雄氣概肅然起敬。”亦作“ 肅然生敬 ”。 宋 張戒 《歲寒堂詩話》卷上:“ 魯直 專學 子美 ,然 子美 詩讀之使人凜然興起,肅然生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肅然起敬”是由“肅然”與“起敬”構成的偏正短語,形容因受感動而産生恭敬、欽佩的态度。該成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中“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的典故,後經宋代陸遊《記夢》詩“肅然起敬豎發毛”定型為四字格式。

從語義結構分析,“肅然”指莊重恭敬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肅穆的樣子”(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9卷);“起敬”則表示産生敬意,《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其核心含義為“由内心觸動引發尊敬”(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二者組合後,既包含外在神态的莊重,又強調内在情感的共鳴。

在語用層面,該成語多用于三種語境:一是對崇高品德的表現,如《容齋隨筆》載“觀其風範,令人肅然起敬”;二是對重大成就的反應,如《宋史·楊時傳》記載程門立雪的故事;三是對莊嚴場景的描寫,如宗廟祭祀等特殊場合的行為描述。現代漢語中常用于書面語體,作謂語、定語時具有明顯的褒義色彩。

權威辭書釋義顯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标注為動詞性成語,強調“由嚴肅産生的敬意”(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在語法功能上,常與“令人”“使人”等使令動詞搭配,構成兼語結構,例如:“他的奉獻精神令在場所有人肅然起敬。”

網絡擴展解釋

“肅然起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因某人或某事的崇高品質、行為而産生嚴肅的敬仰之情,常伴隨莊重、恭敬的态度。例如,對德高望重的長輩、行業領袖或英雄人物表達欽佩時使用。

2. 出處與結構

3. 情感内涵
強調發自内心的敬重,而非表面禮節。如陸遊詩句“肅然起敬豎發毛”體現了因觸動而自然流露的敬意。

4. 使用場景
適用于正式或莊重場合,如:

5. 近義詞與辨析

附:發音與字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粲拜讀迸放逼剝鼻赤筆硯博長朝音铳礮篡殺厝身打把式打交電療吊索短錢放命飛鷹走馬婦征告借鼓谏皓霰紅觜擊楫井鹵浄土近晩灸瘡九雲诰卷迹龛虣空門饋勞令媛陵雲離違螺殼錢麥飯念咎念孜孜甯家凝質拗強盤怨蔥配飾樸懦潑毛神癯顔沙囊山廠山夫碎折提理魏宮妝奁微說文棟斡刺憲矩消撒下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