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然起敬的意思、肅然起敬的詳細解釋
肅然起敬的解釋
[strike with awe;be filled with deep veneration] 形容由于受感動而産生的恭敬和欽佩
詳細解釋
肅穆地産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語本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 遠公 在 廬山 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惰者, 遠公 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竝明耳。’執經登坐,諷誦朗暢,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宋 魯應龍 《閑窗括異志》:“ 黃覺 ,旅舍見道士,共飲。舉盃之際,道士以箸蘸酒,於案上寫‘呂’字。 覺 悟其為 洞賓 也,遂肅然起敬。”《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部郎起初隻曉得認義之事,不曉得還金之事,聽得説罷,肅然起敬道:‘ 鄭君 德行, 袁公 神術,俱足不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道士》:“比入其室,陳設華麗,世家所無,二人肅然起敬。” 郭澄清 《大刀記》第十九章:“ 永生 說到這裡,人們都在為有這樣忠勇的同志而高興,而自豪,并對那位烈士的英雄氣概肅然起敬。”亦作“ 肅然生敬 ”。 宋 張戒 《歲寒堂詩話》卷上:“ 魯直 專學 子美 ,然 子美 詩讀之使人凜然興起,肅然生敬。”
詞語分解
- 肅然的解釋 ∶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肅然起立 ∶嚴肅謹慎的樣子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後漢書;張衡傳》詳細解釋.恭敬貌。《大戴禮記·主言》:“ 曾子 懼,肅然摳衣下席,曰:‘弟子知其不孫也。’”《漢書·禮樂志》:“
- 起敬的解釋 更加恭敬;産生敬慕之心。《禮記·内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 鄭玄 注:“起,猶更也。” 宋 朱熹 《跋趙中丞行實》:“ 趙公 之孝謹醇篤,雖古人猶難之,三復其書,
網絡擴展解釋
“肅然起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因某人或某事的崇高品質、行為而産生嚴肅的敬仰之情,常伴隨莊重、恭敬的态度。例如,對德高望重的長輩、行業領袖或英雄人物表達欽佩時使用。
2. 出處與結構
-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原文描述弟子因高僧的言行而“肅然增敬”。
- 語法結構:偏正式成語,作謂語或定語,含褒義。
3. 情感内涵
強調發自内心的敬重,而非表面禮節。如陸遊詩句“肅然起敬豎發毛”體現了因觸動而自然流露的敬意。
4. 使用場景
適用于正式或莊重場合,如:
- 對學術權威、曆史人物的敬仰;
- 職場中欽佩優秀同事的成就;
- 學習時對師長的尊重。
5. 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頂禮膜拜、畢恭畢敬、油然起敬。
- 與“刮目相看”區别:後者側重态度轉變,前者強調由内而外的敬意。
附:發音與字義
- 拼音:sù rán qǐ jìng;
- “起敬”意為“産生敬佩之情”。
網絡擴展解釋二
《肅然起敬》這個詞意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感到非常敬畏、莊重且心生敬意的情感。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來解析該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肅然起敬》是由“⺝”和“立”兩個部首組成。部首“⺝”表示肉,表示與人有關,而部首“立”表示站立。筆畫數為19畫。
來源:《肅然起敬》一詞源于中國文化,并在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這個詞的意義是指對于某人或某事物抱有敬畏之心,來自于對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令人肅然起敬的事物或人物的感受和體會。
繁體:“肅然起敬”是這個詞的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寫法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這個詞在古時候并沒有特定的漢字寫法,而是通過組合不同的字詞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例句:他的嚴肅态度和卓越成就令人肅然起敬。
組詞:與《肅然起敬》有關的詞語有:肅敬、肅穆、恭敬、莊重等。
近義詞:與《肅然起敬》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肅靜、肅立、莊嚴等。
反義詞:與《肅然起敬》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疏忽、輕慢、不敬等。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肅然起敬》這個詞的含義,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