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典的意思、常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典的解释

(1).常例;固定的法典、制度。 汉 蔡邕 《宗庙迭毁议》:“正厥世之所闕,为无穷之常典。”《后汉书·杨终传》:“臣闻‘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百王常典,不易之道也。”《魏书·世祖纪》:“夫有功受赏,有罪受诛,国之常典,不可暂废。” 元 黄缙 《日损斋笔记·辩史》:“然则九锡者,先王赏功之常典耳。”

(2).指旧时的典籍。《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并序>》:“所以不列於五岳,闕载於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逈。” 李善 注:“常典,五经之流也。”《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唐 贾公彦 疏:“三坟,三皇时书;五典,五帝之常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典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固定不变的法令、常规或礼仪制度。该词强调具有长期效力、被社会普遍遵循的规范性准则,常见于古代律法、礼制文献。例如《后汉书·礼仪志》载:“四时之常典,不可废也。”

二、历史语义演变

  1. 法典范畴:先秦至汉代多指国家法典,如《周礼·秋官》提及“掌邦之常典”,指刑法律令。
  2. 礼制范畴:唐宋后扩展至礼制仪式,如《新唐书·礼乐志》称祭祀为“国之常典”。
  3. 经济制度:明清文献中偶指固定税赋,如《明史·食货志》载“田赋为岁入常典”。

三、典源例证

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常典”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研究古典制度或引用古籍时,其核心语义仍保留“恒常规范” 的内涵,需依据具体语境判断指涉对象(如律法、礼仪或制度)。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常典"词条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第215页
  3.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

网络扩展解释

“常典”作为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制度典籍类含义

  1. 基本含义
    指常例、固定的法典或制度。例如《后汉书》中“百王常典”即指历代帝王沿用的制度规范。

  2. 扩展解释
    可代指旧时典籍文献,尤其特指五经等经典著作。如唐代贾公彦在《周礼》注疏中提到“五典,五帝之常典”,即用此意。

二、语言文化类含义

  1. 成语用法
    表示常被引用的典故或名言,强调经典内容的广泛传播性。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常典。”

  2. 使用场景
    常见于文学创作、演讲辩论等场合,用于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古籍例证

建议具体分析语境,若指制度典籍可参考《后汉书》《周礼》等文献;若涉及语言引用则关注成语类工具书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岸头白术傍险蔽聪塞明逋丑碘酒叠绕对膝渎嫚独任制笃学好古反脸贩私返炤封建主锋猬伏菟告劄咯支公家归谬法贵尊豪圣贺书怀才抱器患气毁鬲讲和讲索溅裙精博迥路跼屈匡定葵心鵾弦逦迤緑酎磨刮幕府制度能绩逆境偶言千态万状俏冥冥起稼青海马屈沱人手生植説价梳妆打扮四大金刚坦克手逃责台梯次晚上无辅无象玺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