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先秦 卿大夫的俸給來自采地或公田,故稱田祿。《禮記·曲禮下》:“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 孫希旦 集解“田祿者,大夫、士各有采地,無采地者,其祿亦皆出於公田之所入。”《東周列國志》第四八回:“ 蒯得 被 先克 以軍事奪其田祿,中懷怨望。”
(2).泛指俸祿。《宋書·良吏傳·阮長之》:“時郡縣田祿,以芒種為斷。此前去官者,則一年秩祿皆入後人,此後去官者,則一年秩祿皆入前人。”《宋史·顔複傳》:“ 復 因上五議,欲專其祠饗,優其田祿。”
“田祿”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制度與語義演變兩個層面解析:
先秦時期的俸祿制度
指卿大夫的俸祿來源于封地(采地)或公田收入。如《禮記·曲禮下》記載“無田祿者,不設祭器”,孫希旦注解稱“大夫、士各有采地,無采地者,其祿亦皆出于公田”。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以土地為基礎的俸祿分配方式。
後世泛指俸祿
隨着曆史發展,“田祿”逐漸擴展為一般官員俸祿的代稱。例如《宋書·良吏傳》提到“郡縣田祿以芒種為斷”,《宋史》中也有“優其田祿”的記載,說明其含義已不局限于先秦封地制度。
補充說明
《田祿》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土地的租賃和使用權利。
田(部首:田,筆畫:5)+ 祿(部首:示,筆畫:14)
《田祿》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它是指土地擁有者将土地租給他人并獲得一定的租金和收益的制度。
田祿
田祿的古時漢字寫法為「田祿」。
1.他家世代經營土地,靠田祿維持生計。
2.這片農田的田祿是由村委會負責管理。
田宅、田舍、祿位、祿祚、柴禾田祿
田租、地租、地租收入
自耕地、無租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