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和舒緩。《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有二人焉,乘輅而歌……嘽緩舒繹,曲折不失節。” 呂延濟 注:“嘽緩舒繹,柔和之聲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五郊樂歌》:“嘽緩契王風,持載符君德。” 清 趙翼 《水嬉看夜船燈火》詩之一:“燈火熒煌星萬點,笙歌嘽緩月三更。” 葉聖陶 《微波》:“有三弦的聲音傳過來,這樣低沉,這樣嘽緩。”
“啴緩”是一個具有文學意境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文學創作中。若需進一步考證讀音或用法,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
啴緩(tān huǎn)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行動的遲緩、緩慢。
啴緩的部首是人(亻)和缶(缶),共有10個筆畫。
據《說文解字》,啴緩源于《詩經·周南·關睢》:“關關雎鸠,在河之洲。啴以啼我,其心傷悼。”其中的“啴以啼我”指的是鸠鳴聲的遲緩而凄涼之意,引申為人的行動遲緩、緩慢。
啴緩的繁體字是儳緩。
古代有多種字體寫法,啴緩的一種古字形寫法為灘緩。
1. 他的步伐啴緩地向前走去。
2. 時鐘的指針在啴緩地轉動。
3. 那位老人啴緩地說着話,但聽起來很有耐心。
啴緩的組詞有:啴緩不迫、啴緩徐行、啴緩而行。
啴緩的近義詞有:徐行、緩慢。
啴緩的反義詞有:急促、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