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參朝的官吏。《新唐書·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禦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 唐 張籍 《酬秘書王丞見寄》詩:“今體詩中偏出格,常參官裡每同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於禮,羣臣無一日不朝者,故正衙雖不坐,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退。”原注:“ 唐 有職事者謂之常參;今隸外朝不釐務者謂之常參。”《宋史·禮志十九》:“至 元豐 中官制行,始詔侍從官而上,日朝 垂拱 ,謂之常參官。”
“常參官”是古代官職術語,主要指需每日參加朝會的官員,具體含義因朝代不同略有差異:
字面拆解為“常”(日常)、“參”(參朝)、“官”(官員),合指每日參與朝政議事的官吏。
唐代
宋代
成語中可比喻經常向上級或前輩請教的人,但此用法屬于引申義,非曆史官職原意。
提示: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等工具書中有更詳細釋義,建議查閱權威辭書獲取完整信息。
《常參官》是指一直擔任官職的人,常年參與政務事務的官員。
《常參官》的拆分部首是“宀”(mián)。
《常參官》共包含16個筆畫。
《常參官》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中庸》一書中,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常參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常參官」。
在古代漢字中,「常參官」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
他是一位《常參官》,深得君王的信任,權力極大。
常駐參官、參官制度、參官銜等。
常駐官員、長期參與官事的人。
臨時參加官務的人、非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