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搖娘的意思、踏搖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搖娘的解釋

(1).見“ 踏謡娘 ”。

(2).指歌女。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八:“餘泛舟 橫塘 ,有踏搖娘 蕋仙 者,素矜身分,隔窗對語,不肯進艙侍飲,而頗知文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踏搖娘(又稱“踏謠娘”)是中國古代戲曲藝術中的經典角色名稱,起源于南北朝至唐代的歌舞戲表演。該名稱具有以下三層釋義:

一、詞源與角色設定 踏搖娘最早見于唐代崔令欽《教坊記》,指代一位因丈夫酗酒虐待而悲苦訴說的女性形象。其名源自表演形式——演員“且步且歌”,以踏地為節拍,配合搖動身姿的哀婉唱腔,“踏搖”二字生動概括了角色動态。

二、藝術表現形式 這一角色代表了中國早期戲曲的雛形,表演包含三個核心要素:1. 主角悲歌訴苦;2. 旁人齊聲和唱“踏搖和來”;3. 丈夫登場後的沖突場面,構成完整的戲劇叙事結構。這種“且步且歌、旁人幫腔”的形式,被《中國戲曲通史》認定為宋元雜劇的重要源頭之一。

三、文化内涵演變 宋代《太平禦覽》記載該角色形象逐漸從悲劇色彩轉向滑稽調笑風格,反映出古代戲曲娛樂功能的強化。現代學者任半塘在《唐戲弄》中指出,踏搖娘故事承載着古代社會對家庭暴力的隱晦批判,以及民間藝術對女性命運的關注。

注:文獻來源依據國家出版署備案的專業學術著作,具體頁碼可參考《辭海》藝術分冊“踏搖娘”詞條、中華書局版《教坊記箋訂》及《唐代音樂文化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19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踏搖娘”這一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和語言演變來理解,具體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方向:

一、古代歌舞戲劇

  1. 起源與背景
    “踏搖娘”是南北朝至唐代的歌舞戲劇表演,起源于北齊或隋末民間故事。故事主角為一名蘇姓男子的妻子,因丈夫酗酒家暴,她以歌舞向鄰裡哭訴冤屈,表演時“且步且歌”,故得名“踏搖”(踏地搖身之意)。

  2. 表演形式

    • 早期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戴面具(“大面”)以誇張丑化丈夫形象,結合歌唱、對白和動作,形成戲劇沖突。
    • 每段表演後,有群衆幫腔呼應“踏搖和來,踏搖娘苦和來!”。
  3. 曆史意義
    該劇目被視作中國戲曲雛形之一,與《東海黃公》《蘭陵王》等同屬早期戲劇形态,反映了唐代民間藝術的成熟。

二、現代引申詞義

  1. 成語化引申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形容詞性成語,形容人行走姿态輕盈優美,如舞蹈女子般搖曳生姿,男女皆可適用。此用法可能源于戲劇中女性角色的表演姿态。

  2. 其他含義
    清代文獻中“踏搖娘”偶指歌女,如袁枚《隨園詩話》記載的“蕋仙”案例。

補充說明

需注意,作為成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且存在争議。更多權威資料(如故宮博物院記載)仍以曆史戲劇為核心釋義。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教坊記》《樂府雜錄》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巴西利亞碧霭霭測試城堞成王齒宿重趼抽毀垂橐踔越搭咕大清早防備犯土奉法改授戆陋高小公平狗吠之警觀兵冠绂還年駐色合謀狠命渙靡畫心話語權漸寖踐盟簡能腳力伽倻琴謹謹跨刀拉杆子兩頭白面厲精圖治林栖龍升路程賣券米鹽木圖俏冤家怯陣傾賞秋社杞梓删改設措施粉爽號所緣逷遠韈羅委武舞榭歌樓西亳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