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 踏謡娘 ”。
(2).指歌女。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八:“餘泛舟 橫塘 ,有踏搖娘 蕋仙 者,素矜身分,隔窗對語,不肯進艙侍飲,而頗知文墨。”
“踏搖娘”這一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化和語言演變來理解,具體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方向:
起源與背景
“踏搖娘”是南北朝至唐代的歌舞戲劇表演,起源于北齊或隋末民間故事。故事主角為一名蘇姓男子的妻子,因丈夫酗酒家暴,她以歌舞向鄰裡哭訴冤屈,表演時“且步且歌”,故得名“踏搖”(踏地搖身之意)。
表演形式
曆史意義
該劇目被視作中國戲曲雛形之一,與《東海黃公》《蘭陵王》等同屬早期戲劇形态,反映了唐代民間藝術的成熟。
成語化引申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形容詞性成語,形容人行走姿态輕盈優美,如舞蹈女子般搖曳生姿,男女皆可適用。此用法可能源于戲劇中女性角色的表演姿态。
其他含義
清代文獻中“踏搖娘”偶指歌女,如袁枚《隨園詩話》記載的“蕋仙”案例。
需注意,作為成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常見,且存在争議。更多權威資料(如故宮博物院記載)仍以曆史戲劇為核心釋義。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教坊記》《樂府雜錄》等古籍原文。
《踏搖娘》是一個成語,表示男女之間相互依偎、相互依賴的情景。其中,“踏搖”是指兩人相互之間踩踏着搖籃,表示親密無間,共同經曆艱難,共同承擔生活的重擔。而“娘”的意思在這裡并不是指女性,而是泛指男女之間的某種關系。
《踏搖娘》的拆分部首是:“辶、扌、女”,分别對應着“走、手、女”三個部首。拆分後的總筆畫數為18筆。
《踏搖娘》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民謠或民間故事,形容兩個人在艱難歲月中彼此扶持,互相傾聽,共同面對困難。
繁體字中的《踏搖娘》為「踏搖娘」。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因此《踏搖娘》的古字形也有所變化。如「踏」有一點在足部下方,「搖」則多了一個「敲」字旁,「娘」的形狀也稍有差異。
這是一個使用《踏搖娘》的例句:他們夫妻倆經曆了很多風雨,但始終堅守在一起,真正成為了一對踏搖娘。
- 組詞:依偎、依賴、感情、承擔、親密、經曆、男女、相互、傾聽。 - 近義詞:依偎、依靠、相依為命、相親相愛。 - 反義詞:疏離、分離、脫軌、獨立、自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