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见“ 踏謡娘 ”。
(2).指歌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余泛舟 横塘 ,有踏摇娘 蕋仙 者,素矜身分,隔窗对语,不肯进舱侍饮,而颇知文墨。”
“踏摇娘”这一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变来理解,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核心方向:
起源与背景
“踏摇娘”是南北朝至唐代的歌舞戏剧表演,起源于北齐或隋末民间故事。故事主角为一名苏姓男子的妻子,因丈夫酗酒家暴,她以歌舞向邻里哭诉冤屈,表演时“且步且歌”,故得名“踏摇”(踏地摇身之意)。
表演形式
历史意义
该剧目被视作中国戏曲雏形之一,与《东海黄公》《兰陵王》等同属早期戏剧形态,反映了唐代民间艺术的成熟。
成语化引申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形容词性成语,形容人行走姿态轻盈优美,如舞蹈女子般摇曳生姿,男女皆可适用。此用法可能源于戏剧中女性角色的表演姿态。
其他含义
清代文献中“踏摇娘”偶指歌女,如袁枚《随园诗话》记载的“蕋仙”案例。
需注意,作为成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且存在争议。更多权威资料(如故宫博物院记载)仍以历史戏剧为核心释义。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教坊记》《乐府杂录》等古籍原文。
《踏摇娘》是一个成语,表示男女之间相互依偎、相互依赖的情景。其中,“踏摇”是指两人相互之间踩踏着摇篮,表示亲密无间,共同经历艰难,共同承担生活的重担。而“娘”的意思在这里并不是指女性,而是泛指男女之间的某种关系。
《踏摇娘》的拆分部首是:“辶、扌、女”,分别对应着“走、手、女”三个部首。拆分后的总笔画数为18笔。
《踏摇娘》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民谣或民间故事,形容两个人在艰难岁月中彼此扶持,互相倾听,共同面对困难。
繁体字中的《踏摇娘》为「踏搖娘」。
在古时,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因此《踏摇娘》的古字形也有所变化。如「踏」有一点在足部下方,「搖」则多了一个「敲」字旁,「娘」的形状也稍有差异。
这是一个使用《踏摇娘》的例句:他们夫妻俩经历了很多风雨,但始终坚守在一起,真正成为了一对踏摇娘。
- 组词:依偎、依赖、感情、承担、亲密、经历、男女、相互、倾听。 - 近义词:依偎、依靠、相依为命、相亲相爱。 - 反义词:疏离、分离、脱轨、独立、自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