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踏腳的石頭。安置于淺水難行之處,便于行走。 孫犁 《白洋澱紀事·吳召兒》:“不用說 雁北 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轉不盡的陰山背後。”
(2).舊時 陝西 端午節的一種民俗。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節令》:“五月五日, 江 南曰競渡, 陝西 洋縣 曰踏石。”
指供人行走時踩踏的石頭,常見于淺水河道、園林小徑或濕滑路面。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鋪在水淺處或泥濘路上供人踏腳的石頭。”
《漢語大詞典》補充:“亦指園林中點綴步道的石塊,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
表示“踩踏石頭”的動作,強調通過石塊跨越障礙。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例釋:“踏石而渡,見于《莊子·秋水》‘步石’之衍義。”
在傳統文化中,“踏石”象征步履穩健,衍生出“腳踏實地”的哲學寓意。園林藝術中的“踏石”(如日式“飛石”)則體現自然與人文的融合。
來源:
《中國造園藝術史》(周維權著)提及:“踏石布局講究‘步移景異’,引導遊園者觀景節奏。”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化研究著作,未引用網頁來源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踏石”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踏腳的石頭,通常安置在淺水或難行之處,便于行走。例如在溪流中鋪設石塊作為臨時通道,幫助行人平穩渡水。這一用法在多地文獻中均有記載,如《白洋澱紀事·吳召兒》中提到“冰滑踏石”,描述行走時的困難場景。
民俗含義
特指舊時陝西端午節的一種習俗。明代文獻《湧幢小品·節令》記載,陝西洋縣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有“踏石”活動,與江南地區的“競渡”形成對比,屬于地方特色民俗。
補充說明
“盤陟高下九轉曲,石階陟降四百級”(描述山路行走)。
拔毛濟世寶钗樓北極卑陋備詳柴堆察今知古赪顔疇賞創殘呆笨單居到哪座山裡唱哪個歌臷國多樣馮歡券撫篆公名渾齊護衛艇講耨劍鳴減衰荊條金骨激勸揩铿坎壇崆峒山叟廓填勒馬李老黎綠龍沙萌兆迷瞪碾窩弄假成真貧儉姘居甓珠青帳齊女窮富極貴棄業拳民取下趨織仁愛神蛟神敏攝影棚史論師友祭酒樹蕙司賬遂禍台臣烏翅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