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踏腳的石頭。安置于淺水難行之處,便于行走。 孫犁 《白洋澱紀事·吳召兒》:“不用說 雁北 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轉不盡的陰山背後。”
(2).舊時 陝西 端午節的一種民俗。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節令》:“五月五日, 江 南曰競渡, 陝西 洋縣 曰踏石。”
“踏石”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踏腳的石頭,通常安置在淺水或難行之處,便于行走。例如在溪流中鋪設石塊作為臨時通道,幫助行人平穩渡水。這一用法在多地文獻中均有記載,如《白洋澱紀事·吳召兒》中提到“冰滑踏石”,描述行走時的困難場景。
民俗含義
特指舊時陝西端午節的一種習俗。明代文獻《湧幢小品·節令》記載,陝西洋縣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有“踏石”活動,與江南地區的“競渡”形成對比,屬于地方特色民俗。
補充說明
“盤陟高下九轉曲,石階陟降四百級”(描述山路行走)。
詞意:
《踏石》這個詞源于漢語,它的主要意思是通過行走或腳步踩在石頭上。在這個詞中,踏代表着“用腳踩”或“行走”,而石則表示“石頭”。因此,《踏石》可以理解為用腳踩在石頭上。
拆分部首和筆畫:
《踏石》中的“踏”字可以拆分成“⻏”和“辶”兩個部首,其中,“⻏”代表着“足”部,而“辶”代表着“走”部。這個字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踏石》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可以推測它與古代人們行走時踩在石頭上有關。在古代,石頭鋪路或者擺放在需要保持幹燥或穩定的地方是很常見的。因此,踏石這個詞可能就是根據人們實際生活中的場景衍生出來的。
繁體:
《踏石》的繁體字為「踏石」。繁體字是在簡化字之前的漢字書寫形式,現在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下仍然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文字的演變,古時候《踏石》的寫法有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目前對于古代漢字的寫法并沒有确鑿的考據資料,所以我們無法具體了解古時候《踏石》的準确寫法。
例句:
1. 他小心翼翼地踏石而行,生怕滑倒。
2. 在這條路上,你必須踏着石頭前進,否則就會陷入泥潭。
組詞:
踏石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彙,例如: - 踏石而過:指通過行走踩着石頭過去。 - 踏石留印:指踩在石頭上留下痕迹。 - 行踏石路:指循着石頭路走。
近義詞:
與踏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 踩石:表示用腳踩在石頭上。 - 踐踏:表示大踩、腳步沉重地踩在一起。
反義詞:
與踏石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 避石:表示避開或繞過石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