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動言肆的意思、目動言肆的詳細解釋
目動言肆的解釋
謂神色不安,語調失常。《左傳·文公十二年》:“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将遁矣。” 杜預 注:“目動,心不安,言肆,聲放失常節。”《北史·裴俠傳》:“ 梁 竟陵 守 孫暠 、 酇城 守 張建 并以郡來附。 俠 見之,密謂人曰:‘ 暠 目動言肆,輕於去就者也; 建 神情審定,當無異心。’”
詞語分解
- 目的解釋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曆曆在目。目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看,視:目語。目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
- 言肆的解釋 謂說話的聲音失常。《左傳·文公十二年》:“ 臾駢 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将遁矣。’” 杜預 注:“言肆,聲放失常節。”
網絡擴展解釋
“目動言肆”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mù dòng yán sì
- 含義:形容人因内心不安導緻神色慌亂、語調失常的狀态。
出處與背景
- 最早記載:出自《左傳·文公十二年》:“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将遁矣。”
(描述春秋時期秦國使者因心虛導緻神态異常,被魯國識破其意圖)
- 注釋延伸:杜預注《左傳》時解釋“目動”為“心不安”,“言肆”為“聲放失常節”,進一步說明神态與心理活動的關聯。
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境。
- 文學引用:
- 蔡東藩《元史演義》第十二回:“盡忠目動言肆,滿口糊塗……”(形容官員因恐懼而失态)。
近義與關聯
- 近義詞:驚慌失措、語無倫次
- 反義詞:泰然自若、鎮定自若
如需更多古籍或現代文例證,可參考《左傳》及曆代史書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目動言肆》的意思
《目動言肆》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眼睛動了,嘴巴也就肆意張開亂說了。形容人說話不經思考,隨意亂說。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目動言肆》可以拆分成四個部首:目(目字旁),動(動字頭),言(言字底),肆(四字底)。總共有19畫。
來源
《目動言肆》最早出現在《莊子·外儲說》這篇文章中,是由莊子創造的成語。
繁體
《目動言肆》的繁體字為「目動言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目動言肆》在古代的寫法為「目動言肆」。
例句
他一向愛講話,常常目動言肆,不顧事實。
組詞
組詞:目瞪口呆、言過其實、肆無忌憚。
近義詞
近義詞:信口開河、胡說八道。
反義詞
反義詞:思慮周全、言之有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