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用兵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三国志·魏志·傅嘏传》:“乘衅讨袭,无劳远费,此军之急务也。”《唐律·职制·漏泄大事》:“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大事,谓潜谋讨袭及收捕谋叛之类。” 唐 张说 《敕瀚海军使盖嘉运书》:“向若 安西 出兵,船虚讨袭, 碎叶 逋丑,皆可成擒。”
“讨袭”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指在军事行动中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通过突袭或奇袭手段打击敌人。其核心在于利用敌方疏漏或薄弱环节发起攻击。
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查字典》等古籍词典,以及《三国志》《唐律》等历史文献记载。
「讨袭」(tǎo xí)一词在汉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抵御或击败敌人的进攻、侵略或袭击行为。这个词语可以指代军事行动、战斗或防御策略,也可以引申为对抗各种形式的攻击、侵犯或威胁。
「讨袭」一词由「讨」和「袭」两个字组成。其中,「讨」是由「言」和「寸」两个部首构成,表示言语的意思;「袭」由「衣」和「攵」两个部首组成,意味着衣物遮掩攻击的意思。
这个词语的来源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在古代,它被广泛使用,一般认为它起源于红军战斗时期的军事术语和口语。当时,*********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发展出一种以速度机动和袭击为主要特点的战术,即被称为「讨袭战术」。这种战术对当时敌人的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从那时起,「讨袭」一词开始逐渐被引入汉语词汇中。
在繁体中,「讨袭」的写法为「討襲」。繁体字保留了古代汉字的某些特点,具有额外的笔画和变体。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讨袭」也有一些变化。例如,「袭」在古时候的写法为「襲」,由「衣」和「与」两个部首组成。这种写法在演变和简化过程中逐渐被取代。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来解释和说明「讨袭」一词的用法:
以下是一些与「讨袭」相关的词语:
通过以上的解释和示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讨袭」这个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