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騊駼的意思、騊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騊駼的解釋

良馬名。《逸周書·王會》:“ 禺氏 騊駼。” 孔晁 注:“騊駼,馬之屬也。”《爾雅·釋畜》:“騊駼,馬。” 郭璞 注引《山海經》:“ 北海 内有獸,狀如馬,名騊駼,色青。” 唐 權德輿 《奉和許閣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見寄》:“方看簪獬豸,俄歎縶騊駼。” 明 孫柚 《琴心記·給管求文》:“雙鳳花袍來廣漢,都看仙仗迴旋;交螭團扇聽騊駼,盡訝神儀閃爍。” 清 鄂爾泰 《昭陵石馬歌恭和禦制元韻》:“ 文皇 雙馬特超絶,騊駼騄駬堪齊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騊駼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特指古代文獻記載的異獸名。據《漢語大詞典》解釋,“騊”指毛色青黑相雜的馬,“駼”為馬名,二字連用專指傳說中形似馬的獸類。該詞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外北經》,描述其“狀如馬,四節有毛”,《說文解字》收錄“駼”字時注解為“北野之良馬”,體現古代對異獸形态的想象與分類。

在文獻使用層面,宋代類書《太平禦覽》卷八百九十七引《瑞應圖》記載:“騊駼者,神馬也,與飛兔同,明君有德則至”,佐證其被賦予祥瑞象征的文化内涵。清代考據學家郝懿行在《山海經箋疏》中進一步考證騊駼“或作陶駼”,揭示該詞在古籍傳抄中的字形流變。現代辭書如《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将其歸類于“古代獸名”詞條,強調其神話屬性與文獻溯源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騊駼”一詞,目前可查的權威資料有限,但根據漢字結構及古代文獻的關聯信息,可作以下解釋:

  1. 基本釋義
    “騊駼”(讀音:táo tú)指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馬,形似馬而毛色青黑,常被描述為異獸或祥瑞之獸。其名稱可能源于《山海經》等古籍對神異生物的記載。

  2. 文化背景
    古代文獻中常将特殊毛色或形态的動物賦予神話色彩。例如《山海經》提到的“駮”(形如白馬,鋸牙食虎豹)、“吉量”(乘之壽千歲)等,均與“騊駼”屬同類描述體系,可能反映先民對自然力量的想象。

  3. 字形關聯

    • “騊”“駼”均為馬字旁,指向與馬相關的生物。
    • “駼”單獨使用時,在《說文解字》中可解作“野馬”,可能與“騊駼”的傳說屬性相關。

由于該詞罕見,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字典》《山海經校注》等古籍或專業辭書以獲取更權威的考據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白檢本價弊骐慚豹參禮饞涎欲垂澄陽矗然啖蔗雕牆峻宇藩屏憤火剛質告老根底公廨本錢故刑還欵合凍黃蝶簡薄绛膜碣磍井底鼃積塞啾嘈舅氏句勒軍尼虧短連闼通房隸妾鸾扇迷朦墨臣母弦凝練陪克撲花千裡莼羹寝止屈己驅剿羣心瑞香散差馬上雨旁風射親攝事使用面積首歲水乳順天得一酸凄遡流窮源堂屋踢脫外資企業霞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