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劉向 《列女傳·陶答子妻》:“妾聞 南山 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後因以“慚豹”喻愧對隱居者。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詩:“澤霧寧慚豹,搏風肯伏雌。”
“慚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典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慚豹”由“慚”(羞愧)和“豹”(動物名)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因豹而慚愧”。實際含義源自《列女傳》的典故,比喻因未能像玄豹一樣隱退避害而感到羞愧,常用于表達對隱士或高尚品格的敬仰與自省。
出自漢代劉向《列女傳·陶答子妻》:
“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
玄豹為保護皮毛光澤,甘願在霧雨中隱忍饑餓、避世不出。後人用“慚豹”表達面對隱士時的自愧心理。
宋代王禹偁《谪居感事》詩雲:“澤霧寧慚豹,搏風肯伏雌。” 此處以“慚豹”表達對隱士風骨的敬慕與自身處境的反思。
“慚豹”通過動物習性隱喻處世态度,強調隱退避害的智慧與自省精神,多見于古典詩文,現代使用較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列女傳》原文或相關古籍注疏。
慚豹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勇敢和敢于面對困難的品質。它源于《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形容了一個人敢于對抗強大的對手的膽量。
慚(心字旁+見):6畫
豹(豸+犬):8畫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由羅貫中所寫,講述了中國曆史上的三國時期的故事。在小說中,有一段描寫關羽和張飛奪冀州戰呂布的故事,其中關羽的勇敢和膽識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後來被用來形容勇敢的人。
慚豹
慚豹
他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真是慚豹之勇。
勇敢、勇猛、英勇、無畏
勇敢、勇猛、英勇
膽小、懦弱、怯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