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戶的意思、逃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戶的解釋

古代為逃避賦役,流亡外地而無戶籍的人。《魏書·食貨志》:“先是,禁網疏闊,民多逃隱。 天興 中,詔採諸漏戶,令輸綸綿。自後諸逃戶占為細繭羅穀者甚衆。”《新唐書·食貨志一》:“監察禦史 宇文融 獻策:括籍外羨田、逃戶,自占者給復五年。”《宋史·食貨志二》:“逃戶别立籍,令本府招誘歸業。” 清 邵廷采 《田賦略》:“ 唐 之分崩離析也,由 宇文融 括羨田、逃戶始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逃戶”是古代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指為逃避賦稅、徭役而流亡外地且無戶籍的百姓。這一現象在多個朝代均有記載,其成因和影響與賦役制度、政治環境密切相關。

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特征
    逃戶是因不堪賦役重負,主動脫離原籍、隱遁他鄉的人口。他們失去官方戶籍,成為流動的“黑戶”,導緻政府稅收減少,也反映出社會矛盾的激化。

  2. 曆史背景與成因

    • 賦役繁重:如南宋時期,賈似道推行“公田法”,強征民田導緻農民大量逃亡。
    • 戰亂動蕩:蒙古滅金後南下,社會動蕩加劇了百姓流離失所。
    • 政策漏洞:北魏《魏書·食貨志》提到“禁網疏闊”,戶籍管理松散,為逃戶提供了空間。
  3. 政府應對措施

    • 清查與招撫:唐代宇文融建議清查“逃戶”和隱匿土地,對主動歸籍者給予五年免稅政策。
    • 制度調整:宋代設立專門戶籍管理逃戶,由地方官府招誘其複業。
  4. 社會影響
    逃戶現象削弱了國家對人口的控制,導緻財政收入減少,同時加劇土地兼并(如逃戶土地被豪強侵占)。長期積累可能引發農民起義,成為王朝衰落的誘因之一。

典型文獻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逃戶政策案例,可查閱《新唐書·食貨志》《宋史·食貨志》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語解釋

《逃戶》是一個漢語詞語,拆分部首為辶和戶,總共8個筆畫。它的意思是指戶口遷往其他地方,不再在原籍所在地登記戶口。

詞語來源

《逃戶》一詞源于古代的戶籍制度。在古代,人們的戶口與生活地點緊密相關,戶口是劃定地域範圍的重要依據。由于各種原因,例如避難、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等,人們會選擇逃離原籍所在地,遷往其他地方。

繁體

《逃戶》是《逃戶》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曆史記錄,古代對于《逃戶》一詞的寫法較為簡單,通常使用“辵戶”來表示。

例句

1. 很多農民工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選擇逃戶到大城市打工。

2. 他們逃戶去了海邊,希望能擺脫現有的生活困境。

組詞

逃亡、逃跑、逃避、戶籍、遷徙、出走

近義詞

出走、逃遁、遷徙

反義詞

遷入、入戶、過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