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戶的意思、逃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戶的解釋

古代為逃避賦役,流亡外地而無戶籍的人。《魏書·食貨志》:“先是,禁網疏闊,民多逃隱。 天興 中,詔採諸漏戶,令輸綸綿。自後諸逃戶占為細繭羅穀者甚衆。”《新唐書·食貨志一》:“監察禦史 宇文融 獻策:括籍外羨田、逃戶,自占者給復五年。”《宋史·食貨志二》:“逃戶别立籍,令本府招誘歸業。” 清 邵廷采 《田賦略》:“ 唐 之分崩離析也,由 宇文融 括羨田、逃戶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戶”是古代中國社會史中的重要概念,指為逃避賦稅、徭役或戰亂而脫離原籍戶籍的民戶。該詞由“逃”(逃離)和“戶”(戶籍單位)構成,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戶籍制度完善後,唐代文獻中頻繁出現相關記載。

從社會制度角度分析,逃戶現象與以下三方面密切相關:

  1. 賦稅壓力:均田制崩壞後,租庸調加重,如《舊唐書》記載“戶口逃亡,避役兼并”;
  2. 土地兼并:豪強侵占導緻自耕農失地,如東漢崔寔《政論》所述“貧戶役賦,逃竄為免”;
  3. 戶籍管控:裡甲制度強制捆綁人身,明太祖時期推行的戶帖制度即為遏制逃戶而設。

曆代王朝應對措施包括唐德宗“兩稅法”、明張居正“一條鞭法”等賦役改革,但始終未能根治。現代學者認為,逃戶現象實質是農耕文明下國家權力與基層社會的博弈縮影(參考《中國戶籍制度史》第三章)。該詞在當代語境中可引申指脫離原管理系統的個體或單位,但其核心仍指向制度性壓迫下的被動逃亡。

網絡擴展解釋

“逃戶”是古代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指為逃避賦稅、徭役而流亡外地且無戶籍的百姓。這一現象在多個朝代均有記載,其成因和影響與賦役制度、政治環境密切相關。

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特征
    逃戶是因不堪賦役重負,主動脫離原籍、隱遁他鄉的人口。他們失去官方戶籍,成為流動的“黑戶”,導緻政府稅收減少,也反映出社會矛盾的激化。

  2. 曆史背景與成因

    • 賦役繁重:如南宋時期,賈似道推行“公田法”,強征民田導緻農民大量逃亡。
    • 戰亂動蕩:蒙古滅金後南下,社會動蕩加劇了百姓流離失所。
    • 政策漏洞:北魏《魏書·食貨志》提到“禁網疏闊”,戶籍管理松散,為逃戶提供了空間。
  3. 政府應對措施

    • 清查與招撫:唐代宇文融建議清查“逃戶”和隱匿土地,對主動歸籍者給予五年免稅政策。
    • 制度調整:宋代設立專門戶籍管理逃戶,由地方官府招誘其複業。
  4. 社會影響
    逃戶現象削弱了國家對人口的控制,導緻財政收入減少,同時加劇土地兼并(如逃戶土地被豪強侵占)。長期積累可能引發農民起義,成為王朝衰落的誘因之一。

典型文獻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逃戶政策案例,可查閱《新唐書·食貨志》《宋史·食貨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傲上矜下白飯裱背弊端鼻官補導猜禍蠶蠒茶竈铛頭當塗蹎蹎帝車杜門自守悱恻纏緜鳳綍風裏言風裏語高派嗝吱貴色國馬焊锢和合回幹就濕會且狐裘蒙戎江郎才掩監括稽防僅事酒盆極意爵主拘弭瞰睨科雉髡囚來笃臨曆磷磷落水賬蛖蝼命籠樸斲骐骥一毛氣脈三澣埽墓省決耍青皮順風而呼宿眷所歸特别屠牛吐違世偎貼顯德鄉元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