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讨伐,攻击。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而将帅皆怯劣软弱,不敢讨击。”《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杂事》卷八:“我又一时严饰军马,出行讨击。” 宋 王禹偁 《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招怀讨击, 五谿 悉平。”
(2).讨论研究。击,治。 唐 道宣 《续高僧传·明律下·法砺》:“末又往 江 南,游览《十诵》,而盛专师授,讨击未资。”
讨击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动词,由“讨”和“击”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为征讨、攻击,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军事行动或正义的武力讨伐行为。以下是详细释义:
讨击指为惩治罪责或匡扶正义而发起的军事攻击,常见于历史文献描述镇压叛乱、剿灭贼寇等行动。例如: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遣车骑将军讨击北匈奴。”
《三国志》中多次出现“讨击山贼”“讨击不臣”等表述,均指官方武力镇压。
收录“讨击”词条,释义为“征伐攻击”,引《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古籍用例。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释“讨”为“征伐”,“击”为“攻杀”,复合词“讨击”强调以武力惩戒。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数据库)
明确标注“讨击”属军事术语,多用于官方平乱语境。
(来源:中华书局古籍资源库)
“讨击”是具正义性的军事行动术语,其权威释义及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经典辞书,并得到《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印证。
“讨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释义
指讨伐、攻击,常用于军事或武力对抗场景。如《潜夫论·实边》提到“将帅怯劣不敢讨击”,《根本说一切有部毘柰耶杂事》中也有“严饰军马,出行讨击”的记载。
文献例证
引申含义
在唐代文献中,“讨击”还衍生出讨论研究之意,如《续高僧传》记载法砺“讨击未资”,此处“击”通“治”,指深入探讨学问。
词素解析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总结来看,“讨击”以军事征伐为核心含义,兼具学术探讨的引申用法,体现了汉语词汇的语义延展性。
笔误曹事宠秩次品诞保道费风兵草甲封词風庭高大上苟延残息孤高国事犯华奥黄道寂嘿急刻矜奋警厉今夕积数祭司劳动模范菱盖灵思儱倲帽子头怕风怯雨排草朋帮批办蜣螂之转牵衣肘见茄科七市取势沈江师尹树汁随从太一探使恬谧痛定通衢广陌囤积枉状翫弄痿瘁苇钥无波五壏无算数遐睇项脊轩相况祥麟县公写鞚鞋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