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嚼雪以止渴充飢。常比喻生活極端艱苦而堅貞不屈。《漢書·蘇武傳》:“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 置大窖中,絶不飲食。天雨雪, 武 卧齧雪與旃毛并咽之。” 元 丁鶴年 《自詠》之十:“齧雪心危天日遠,看雲淚盡歲時深。” 明 高明 《琵琶記·糟糠自厭》:“齧雪吞氈, 蘇卿 猶健。”
“齧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典故來源如下:
“齧雪”指嚼雪以止渴充饑,字面描述在極端困境中通過吞食雪來維持生命。
源自《漢書·蘇武傳》:
西漢時期,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單于為逼迫其投降,将他囚禁于地窖中,斷絕飲食。天降大雪時,蘇武以“齧雪與旃毛(毛氈)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人驚歎其氣節,後以“齧雪”代指此事。
該詞常比喻在極端艱苦環境中仍保持堅貞不屈的精神。例如: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學出處,可參考《漢書》及曆代詩詞作品。
齧雪是一個動詞,指的是動物用牙齒咬住或咬碎雪,通常是為了尋找食物。
齧雪的部首是口,總共有11個筆畫。
齧雪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錦上添花,始興馮唐。朝千頌唐,暮一李廣。”這是一個典故,原意是指為了更好地證明自己而不斷努力,類似于“再上一層樓”的意思。
齧雪的繁體字為齧雪。
在古代,齧雪的寫法有時會将“雪”寫作“雪片”,表示動物啃咬雪的狀态。
1. 寒冬時節,狼群齧雪尋找食物。
2. 熊貓在雪地中齧雪玩耍。
齧冰、齧木、齧石、齧嚼
咬雪、噬雪
忍冬、沐雪、銘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