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禍端的意思、禍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禍端的解釋

[the source of trouble;cause of ruin;source of disaster] 引起禍事的原由;禍根

詳細解釋

災禍的開端。《韓非子·亡徵》:“見大利而不趨,聞禍端而不備,淺薄於争守之事,而務以仁義自飾者,可亡也。”《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三年》:“ 敦 曰:‘此輩險悍難畜,汝性狷急,不能容養,更成禍端。’”《明史·葉向高傳》:“臣恐禍端一發,不可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禍端"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警示意義的複合名詞,其核心含義指災禍發生的起始點或引發負面事件的根源。該詞由"禍"與"端"兩個語素構成:"禍"本義為神靈降災,《說文解字》釋作"害也,神不福也";"端"在《廣雅》中被注解為"始也",二者組合後形成"禍之起始"的引申義。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後漢書·皇後紀》已有"鮮始禍端"的用例,指細微之事可能成為災禍的萌芽。現代漢語語境下,該詞既保留古漢語的莊重感,又適用于描述社會事件中的隱患源頭,例如"違規操作埋下禍端"等表述。其語義特征包含三個層面:時間維度指向事件初始階段,邏輯維度強調因果關系,價值維度帶有負面評判。

在近義辨析方面,"禍端"與"禍根"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事件爆發的直接誘因,後者更強調持續存在的根本性隱患。該詞常見于法律文書、公共事件報道等正式語體,例如《人民日報》在安全生産專題報道中多次使用"徹查事故禍端"等表述。權威辭書《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引起災禍的原因",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則标注其最早見于漢代文獻的語用實例。

網絡擴展解釋

“禍端”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引發災禍的根源或起因。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詞義構成

    • “禍”指災禍、不幸,“端”表示開端或根源,組合後引申為“災禍的起源”。例如《韓非子·亡徵》提到“聞禍端而不備”,即警示對災禍根源的防範。
  2. 現代釋義

    • 多用于書面語,強調潛在的危險或隱患,如“私心是道德淪喪的禍端”。

二、文獻用例

  1. 古代典籍

    • 《韓非子》:“見大利而不趨,聞禍端而不備,可亡也”,說明忽視禍端會導緻滅亡。
    • 《明史》:“臣恐禍端一發,不可收也”,指災禍一旦觸發将難以控制。
  2. 現代語境

    • 可描述具體事件(如“王氏篡政的禍端”)或抽象概念(如“人口過剩的禍端”)。

三、應用與辨析

  1. 詞性結構

    • 偏正式名詞,常見搭配如“引發禍端”“消弭禍端”。
  2. 近義詞對比

    • 與“禍根”相近,但“禍端”更強調初始誘因,而“禍根”偏向長期積累的隱患。

四、總結

“禍端”作為書面用語,需結合語境判斷其具體指向,既可用于曆史事件分析,也可用于社會現象批評。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原文,可參考《韓非子》《明史》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抱珥畢婚嫁撥降不人道策套刬草除根城臯蹙動镫子鈍魯方形返照蜂目夫布伽馬射線高人一等高意歌詠公邑行家裡手漢洋江懷民還飇荒越蛟眉角氣加增架子花臉寄家激節基金久故即刑兩腳野狐領條馬祖列島蒙漢谧爾鳴钲疲懈魄散魂飛乾基燂爍前言不答後語窮湊殺雞為黍山峁生相勝引受用衰替順當思議所為危樓危視無斷香潔消棄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