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言的意思、通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言的解釋

(1).互通言語。《漢書·郊祀志上》:“可使通言於神人。”《水浒傳》第二四回:“叔嫂通言禮禁嚴,手援須識是從權。”

(2).通達的言論。《弘明集·正誣論》:“尋斯言,似乎幸人之災,非通言也。” 吳恒炜 《<知新報>緣起》:“子弟日見通事,聞通言,談通議,前後左右罔非通人也。”

(3).訓诂學術語。渾言的統稱。與“析言”相對。 章炳麟 《文學說例》:“夫狗有縣蹏曰犬,《説文》犬未成豪曰狗,《釋畜》通言則同,析言則異。”參見“ 渾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一、語言學概念(古漢語術語)

指古代不同方言區之間通用的詞語或表達方式,具有跨地域交流的功能。

權威來源:

《漢語大詞典》定義通言為“通行之語”,即超越地域限制的共同語。例如漢代揚雄《方言》中記錄的詞彙,部分屬于當時各地方言區均能理解的“通言”。

《語言學名詞》進一步說明,通言在曆史層次上接近“雅言”,是早期漢語标準語的雛形。


二、現代引申義(動詞性用法)

表示傳達、陳述或溝通意見,強調信息的通暢傳遞。

權威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此義項,釋義為“傳達言語;溝通意見”,例如“通言達意”。

《古代漢語詞典》補充說明其動詞用法源于先秦文獻,如《周禮》中“通言”指向君主傳達民意的職責。


學術辨析

需注意“通言”與“方言”“雅言”的區分: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語言學專著,未引用網絡來源,詳見各詞典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通言”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其解釋及用例綜合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互通言語
    指雙方通過語言進行交流溝通。例如《漢書·郊祀志上》記載的“可使通言於神人”,即通過言語與神靈溝通。明代《水浒傳》第二十四回“叔嫂通言禮禁嚴”也體現了人際間語言互通的情景。

  2. 通達的言論
    指具有普遍性或哲理性的言論。如《弘明集·正誣論》提到“非通言也”,強調某些言論缺乏普遍適用性;近代吳恒炜在《知新報》中描述的“聞通言,談通議”,則指廣泛傳播的明智觀點。

二、訓诂學專稱

  1. 訓诂術語“渾言”的統稱
    在訓诂學中,“通言”與“析言”相對,指籠統的、概括性的語言表達。例如章炳麟在《文學說例》中指出:“通言則同,析言則異”,即同一詞彙在泛稱時意義相同,細分時則存在差異(如“犬”與“狗”的用法區别)。

三、擴展應用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學術讨論,可參考漢典、《弘明集》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馬芭黎崩拆變幻不測邊極禀谷伯昌操立昌博成心塵至楚管蠻絃刺促大家畜悼喪吊文防備風便風波亭高業國哀翰染回沈火桶急脈緩受舊臣九方臯舊貨眷待君馬黃考貢礦物憐悲蓮女纚绋流箭洛派履凫馬庸沒白沒黑偏侍譴戒趫夫勤民求知若渴日官融雪天氣入坐山水衲世曆守土有責絲恩發怨斯拉夫字母宿豪湯去三面逃離鐵器土層碔石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