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言的意思、通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言的解释

(1).互通言语。《汉书·郊祀志上》:“可使通言於神人。”《水浒传》第二四回:“叔嫂通言礼禁严,手援须识是从权。”

(2).通达的言论。《弘明集·正诬论》:“寻斯言,似乎幸人之灾,非通言也。” 吴恒炜 《<知新报>缘起》:“子弟日见通事,闻通言,谈通议,前后左右罔非通人也。”

(3).训诂学术语。浑言的统称。与“析言”相对。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狗有县蹏曰犬,《説文》犬未成豪曰狗,《释畜》通言则同,析言则异。”参见“ 浑言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言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两个核心义项:


一、语言学概念(古汉语术语)

指古代不同方言区之间通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具有跨地域交流的功能。

权威来源:

《汉语大词典》定义通言为“通行之语”,即超越地域限制的共同语。例如汉代扬雄《方言》中记录的词汇,部分属于当时各地方言区均能理解的“通言”。

《语言学名词》进一步说明,通言在历史层次上接近“雅言”,是早期汉语标准语的雏形。


二、现代引申义(动词性用法)

表示传达、陈述或沟通意见,强调信息的通畅传递。

权威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此义项,释义为“传达言语;沟通意见”,例如“通言达意”。

《古代汉语词典》补充说明其动词用法源于先秦文献,如《周礼》中“通言”指向君主传达民意的职责。


学术辨析

需注意“通言”与“方言”“雅言”的区分:


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语言学专著,未引用网络来源,详见各词典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通言”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其解释及用例综合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互通言语
    指双方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例如《汉书·郊祀志上》记载的“可使通言於神人”,即通过言语与神灵沟通。明代《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叔嫂通言礼禁严”也体现了人际间语言互通的情景。

  2. 通达的言论
    指具有普遍性或哲理性的言论。如《弘明集·正诬论》提到“非通言也”,强调某些言论缺乏普遍适用性;近代吴恒炜在《知新报》中描述的“闻通言,谈通议”,则指广泛传播的明智观点。

二、训诂学专称

  1. 训诂术语“浑言”的统称
    在训诂学中,“通言”与“析言”相对,指笼统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达。例如章炳麟在《文学说例》中指出:“通言则同,析言则异”,即同一词汇在泛称时意义相同,细分时则存在差异(如“犬”与“狗”的用法区别)。

三、扩展应用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学术讨论,可参考汉典、《弘明集》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掰谎北落便服豳颂侧尊长天老日骋效尘埋赤绳踹浑水蒓羹错谔打包大解帝佐东作逢门改救赓飏隔塞广武华霍黄冶变化寰瀛伙勇剪窃检踪竭走筋络考功姱词狂话联第量剂亮私露宿风餐履约脉学难进南阳佳气朋饮瓶窑畦户情投意合仁瑞热水管入内钑戟盛唐师昭守庚申随军焘奡天台挺胸突肚途次屠刘唯心史观袭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