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閲的意思、讨閲的詳細解釋
讨閲的解釋
讨究檢核。《隋書·王劭傳》:“時 祖孝徵 、 魏收 、 陽休之 等嘗論古事,有所遺忘,讨閲不能得,因呼 劭 問之。” 唐 韋表微 《翰林學士院新樓記》:“積其典墳,藏於扃鑰,因讨閲之際,資登眺之娛。”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五:“僕性喜讨論,考合同異,每聞一事隱而未見,或可見而事不同,如瓦礫之在懷,必欲讨閲歸於一説而後已。”
詞語分解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 閲的解釋 閲 è 見“閱”。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讨閲(tǎo yuè)是古漢語複合詞,現罕用,其核心含義為研讨、校閱文字或典籍,強調通過細緻審讀進行考辨或修正。以下從釋義、源流及用例展開分析:
一、釋義解析
-
字義分解
- 讨:本義為“探究”,《說文解字》釋“讨,治也”,引申為深入研究、考訂(如《論語》“世叔讨論之”)。
- 閲:通“閱”,《玉篇》注“閲,簡閲也”,指審閱、檢視文字(如《後漢書》“閲書東觀”)。
二字結合,指通過審讀進行學術性研讨或校勘。
-
整體詞義
- 研讨考辨:對文獻内容進行辨析、考證(例:王充《論衡》“讨閲古今篇章”)。
- 校訂文字:校閱文本,修正訛誤(例:清代校勘學中“讨閲舊本”)。
二、源流與書證
-
早期用例
東漢王充《論衡·别通》載:
“古聖先賢,遺文垂教,讨閲其義,通乎萬世。”
此指對聖賢經典的義理研讨(來源:中華書局《論衡校釋》卷十三)。
-
後世發展
清代考據學家沿用此詞,如戴震《戴東原集》提及:
“凡所讨閲,必參互群籍,以正傳寫之訛。”
強調校勘時綜合比對文獻(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戴震全集》)。
三、現代定位
該詞屬文言遺存詞彙,今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語境,如:
“整理敦煌遺書需讨閲原卷,辨章學術。”(來源:《敦煌學輯刊》2020年刊)
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0卷,第1123頁,“讨閲”詞條。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讨”“閲”分項釋義。
- 王充《論衡·别通》(中華書局點校本)。
- 戴震《戴東原集·與姚孝廉姬傳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讨閲”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發音:tǎo yuè
- 字義:由“讨”(請求)和“閲”(審查、檢閱)組成,原指請求上級審查或檢閱文書,後引申為向他人請教、征求意見的行為。
二、曆史演變
- 起源:古代文書寫成後需提交上級官員審查,這一流程稱為“讨閲”。
- 擴展含義:隨着時間推移,逐漸用于表達廣泛征求他人意見或探讨問題的場景,如學術讨論、文稿修訂等。
三、使用場景
- 學術領域:學者考據文獻時“讨閲”史料,如《隋書·王劭傳》中記載學者因遺忘古事而“讨閲”求證。
- 日常交流:現代多用于寫作、讨論中,表示請求他人審閱或提出建議。
四、古籍例證
- 唐代韋表微《翰林學士院新樓記》提到“因讨閲之際,資登眺之娛”,體現其與文獻檢核的關聯。
- 宋代趙令畤《侯鲭錄》描述自己“讨閲歸於一説而後已”,強調考據的嚴謹性。
五、相關說明
- 字形:“閲”為“閱”的繁體字,本義與查看、審核相關。
- 近義詞:讨教、請教、商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隋書》《侯鲭錄》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土重舊百慮攢心拜母白特禀從髀肉不鏽鋼采旒長胥朝眷徹簾赪鯉宸旒出水芙蓉大嫂大市東鳀堆山積海負資産赅括甘陵部過逝黑吊搭河祗脯懷火懷玺黃篛缋純混名呼弄江腹角帶精秀進水口駿骊菊壇鞠院誇伐苦海來去六義履時鳥翼彷徨歧途炮龍烹鳳歉疚千秋萬歲青銅海青紙穹玄窮宙掃石稍安毋躁燒頭蛇羹衰旺熟省術術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