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閲的意思、讨閲的详细解释
讨閲的解释
讨究检核。《隋书·王劭传》:“时 祖孝徵 、 魏收 、 阳休之 等尝论古事,有所遗忘,讨閲不能得,因呼 劭 问之。” 唐 韦表微 《翰林学士院新楼记》:“积其典坟,藏於扃钥,因讨閲之际,资登眺之娱。”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僕性喜讨论,考合同异,每闻一事隐而未见,或可见而事不同,如瓦砾之在怀,必欲讨閲归於一説而后已。”
词语分解
- 讨的解释 讨 (討) ǎ 查究,处治:检讨。 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还(俷 )。 求,请求:讨教(刼 )。讨饶。 惹:讨厌。讨人喜欢。 娶:讨老婆
- 閲的解释 閲 è 见“阅”。 笔画数:; 部首: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讨閲(tǎo yuè)是古汉语复合词,现罕用,其核心含义为研讨、校阅文字或典籍,强调通过细致审读进行考辨或修正。以下从释义、源流及用例展开分析:
一、释义解析
-
字义分解
- 讨:本义为“探究”,《说文解字》释“讨,治也”,引申为深入研究、考订(如《论语》“世叔讨论之”)。
- 閲:通“阅”,《玉篇》注“閲,简閲也”,指审阅、检视文字(如《后汉书》“閲书东观”)。
二字结合,指通过审读进行学术性研讨或校勘。
-
整体词义
- 研讨考辨:对文献内容进行辨析、考证(例:王充《论衡》“讨閲古今篇章”)。
- 校订文字:校阅文本,修正讹误(例:清代校勘学中“讨閲旧本”)。
二、源流与书证
-
早期用例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载:
“古圣先贤,遗文垂教,讨閲其义,通乎万世。”
此指对圣贤经典的义理研讨(来源:中华书局《论衡校释》卷十三)。
-
后世发展
清代考据学家沿用此词,如戴震《戴东原集》提及:
“凡所讨閲,必参互群籍,以正传写之讹。”
强调校勘时综合比对文献(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戴震全集》)。
三、现代定位
该词属文言遗存词汇,今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语境,如:
“整理敦煌遗书需讨閲原卷,辨章学术。”(来源:《敦煌学辑刊》2020年刊)
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0卷,第1123页,“讨閲”词条。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讨”“閲”分项释义。
- 王充《论衡·别通》(中华书局点校本)。
- 戴震《戴东原集·与姚孝廉姬传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讨閲”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发音:tǎo yuè
- 字义:由“讨”(请求)和“閲”(审查、检阅)组成,原指请求上级审查或检阅文书,后引申为向他人请教、征求意见的行为。
二、历史演变
- 起源:古代文书写成后需提交上级官员审查,这一流程称为“讨閲”。
- 扩展含义: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用于表达广泛征求他人意见或探讨问题的场景,如学术讨论、文稿修订等。
三、使用场景
- 学术领域:学者考据文献时“讨閲”史料,如《隋书·王劭传》中记载学者因遗忘古事而“讨閲”求证。
- 日常交流:现代多用于写作、讨论中,表示请求他人审阅或提出建议。
四、古籍例证
- 唐代韦表微《翰林学士院新楼记》提到“因讨閲之际,资登眺之娱”,体现其与文献检核的关联。
- 宋代赵令畤《侯鲭录》描述自己“讨閲归於一説而后已”,强调考据的严谨性。
五、相关说明
- 字形:“閲”为“阅”的繁体字,本义与查看、审核相关。
- 近义词:讨教、请教、商榷。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隋书》《侯鲭录》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鬭明争北路鱼崩坍猜三喝五蚕纸曹官敞屋谗喙虫蠹虫豸道涂殿省动植阿世取容龟精汉分悍勇嗥咷黄庭教哗世取宠回马混进桀健饥沴稽命金币袀襏靠肚窥朝路绝罗搜缕金团吕牙门前人墨研木夯蒲艾嵌花佥尾庆善儒书乳钟三舍法靸鞋伤魂善应升涨树敌私心话笋皮贪祸绦辫逃身榻然橐奸骛华衔踵销耗遐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