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求的意思、讨求的詳細解釋
讨求的解釋
(1).探讨。 南朝 宋 顔延之 《又釋何衡陽書》:“歌誦聖世,足為繁聲,讨求道義,未是要説耳。”《明史·張居正傳》:“日讨求國家典故, 徐階 輩皆器重之。”
(2).尋求,尋覓。 郭沫若 《文藝論集·批評與夢》:“但是杜鵑也還嘤嘤啼血去讨求他的愛人,我們也不妨在此來學學鳥叫吧。”
詞語分解
- 讨的解釋 讨 (討) ǎ 查究,處治:檢讨。 征伐,發動攻擊:讨伐。聲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還(俷 )。 求,請求:讨教(刼 )。讨饒。 惹:讨厭。讨人喜歡。 娶:讨老婆
- 求的解釋 求 ú 設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證(尋求證據,求得證實)。求實(講求實際)。求同存異。求全責備。求賢若渴。實事求是。 懇請,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醫。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過于求
專業解析
“讨求”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讨求”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讨”與“求”兩個動詞性語素構成,其含義需結合二者本義及古代文獻用例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辭書的解釋,其主要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兩方面:
一、探索、研求(中性或褒義)
此義項強調主動、深入地探索、尋求或研究。
- “讨” 在此有“探究、探讨”之意(如《說文解字》:“讨,治也。”引申為研讨)。
- “求” 即“尋找、探求”(如《玉篇》:“求,索也。”)。
- 組合義:指為獲得知識、真理或事物本質而進行的系統探索與鑽研。
- 例證: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敷贊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并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無益後生之慮。蓋《周書》論辭,貴乎體要;尼父陳訓,惡乎異端。辭訓之異,宜體于要。于是讨求律呂,剖析毫厘,铢兩以陳,尺寸是度。” (此處指深入探究音律、文理的精微之處)(引自《文心雕龍》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二、征斂、索取(常含貶義)
此義項側重強行索要、征收,帶有強制或非情願的意味。
- “讨” 在此有“征伐、索取”之意(如《左傳·隱公四年》:“猶懼不濟,敢讨乎?”)。
- “求” 即“要求、索要”。
- 組合義:指向他人或下屬強行索取財物、利益等。
- 例證:
- 《宋史·食貨志上二》:“(北宋)役法…州縣讨求無藝,蠹蝕斯民。” (指地方官吏無節制地征斂賦役,侵害百姓)(引自《宋史》原文,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
總結
“讨求”一詞在古漢語中的核心含義是“主動尋求或強行索取”,具體語境決定其褒貶色彩。作為學術或知識層面的“探索研求”(第一義),體現了求知精神;作為物質層面的“征斂索取”(第二義),則常帶有負面評價。其使用在現代漢語中已較為罕見,多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理解時需緊密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具體指向及情感傾向。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該權威辭書收錄“讨求”詞條,并分列上述兩個主要義項,輔以書證。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讨”、“求”的語素義及“讨求”的複合義有精要解釋。
- 《文心雕龍》(劉勰著,南朝梁):提供“探索研求”義項的經典書證。
- 《宋史》(脫脫等撰,元):提供“征斂索取”義項的典型曆史語境書證。
(注:因“讨求”為相對生僻的古語詞,現代線上詞典或語料庫收錄有限且深度不足,故釋義主要依據權威紙質辭書及原始文獻,未提供具體網頁鍊接。建議查閱上述實體辭書或古籍點校本文獻以獲取最詳實、權威的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讨求”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讨求”主要有兩層含義:
- 探讨研究
如《明史·張居正傳》中記載的“日讨求國家典故”,指系統性地研究國家典章制度。
- 主動尋求
郭沫若在《文藝論集》中寫“啼血去讨求他的愛人”,此處指對愛情的熱烈追尋。
二、典籍例證
- 曆史文獻:南朝顔延之《又釋何衡陽書》用“讨求道義”表達對真理的探求。
- 現代文學:郭沫若用“讨求愛人”賦予該詞情感層面的主動追尋意象。
三、字義拆解
- 讨(tǎo)
本義為征伐(如“征讨”),引申為探索(如“研讨”)、索取(如“讨債”)。
- 求(qiú)
本義為尋求、請求,組合後強化了“主動獲取”的語義。
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指學術探究,也可表達對抽象事物(如真理、理想)的追尋。
别人正在浏覽...
班敍别腸筆法并土藏頭伉腦場功朝位秤平鬥滿出落處心此個錯綜德本財末登臣隊友頓頑稾本過程狠惡哄夥後半晌火馳講劍激亢筋頭具臣狂誖窺睹溜門論命盟兄弟門禁冥境平江起義貧賤之交歉人窮鼠齧狸棄天下熱霧柔美蒻席僧格傷殘韶晖畬田師姆時晌鎖院桃門天理教踢踢絆絆同歸殊塗退躲脫口而出王侯瓦斯維持韋康握管西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