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求的意思、讨求的详细解释
讨求的解释
(1).探讨。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书》:“歌诵圣世,足为繁声,讨求道义,未是要説耳。”《明史·张居正传》:“日讨求国家典故, 徐阶 辈皆器重之。”
(2).寻求,寻觅。 郭沫若 《文艺论集·批评与梦》:“但是杜鹃也还嘤嘤啼血去讨求他的爱人,我们也不妨在此来学学鸟叫吧。”
词语分解
- 讨的解释 讨 (討) ǎ 查究,处治:检讨。 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还(俷 )。 求,请求:讨教(刼 )。讨饶。 惹:讨厌。讨人喜欢。 娶:讨老婆
- 求的解释 求 ú 设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实(讲求实际)。求同存异。求全责备。求贤若渴。实事求是。 恳请,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医。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过于求
专业解析
“讨求”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讨求”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讨”与“求”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其含义需结合二者本义及古代文献用例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其主要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一、探索、研求(中性或褒义)
此义项强调主动、深入地探索、寻求或研究。
- “讨” 在此有“探究、探讨”之意(如《说文解字》:“讨,治也。”引申为研讨)。
- “求” 即“寻找、探求”(如《玉篇》:“求,索也。”)。
- 组合义:指为获得知识、真理或事物本质而进行的系统探索与钻研。
- 例证: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讨求律吕,剖析毫厘,铢两以陈,尺寸是度。” (此处指深入探究音律、文理的精微之处)(引自《文心雕龙》原文,可参考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二、征敛、索取(常含贬义)
此义项侧重强行索要、征收,带有强制或非情愿的意味。
- “讨” 在此有“征伐、索取”之意(如《左传·隐公四年》:“犹惧不济,敢讨乎?”)。
- “求” 即“要求、索要”。
- 组合义:指向他人或下属强行索取财物、利益等。
- 例证:
- 《宋史·食货志上二》:“(北宋)役法…州县讨求无艺,蠹蚀斯民。” (指地方官吏无节制地征敛赋役,侵害百姓)(引自《宋史》原文,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
总结
“讨求”一词在古汉语中的核心含义是“主动寻求或强行索取”,具体语境决定其褒贬色彩。作为学术或知识层面的“探索研求”(第一义),体现了求知精神;作为物质层面的“征敛索取”(第二义),则常带有负面评价。其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已较为罕见,多见于古籍或仿古文体。理解时需紧密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指向及情感倾向。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该权威辞书收录“讨求”词条,并分列上述两个主要义项,辅以书证。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讨”、“求”的语素义及“讨求”的复合义有精要解释。
- 《文心雕龙》(刘勰著,南朝梁):提供“探索研求”义项的经典书证。
- 《宋史》(脱脱等撰,元):提供“征敛索取”义项的典型历史语境书证。
(注:因“讨求”为相对生僻的古语词,现代在线词典或语料库收录有限且深度不足,故释义主要依据权威纸质辞书及原始文献,未提供具体网页链接。建议查阅上述实体辞书或古籍点校本文献以获取最详实、权威的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讨求”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讨求”主要有两层含义:
- 探讨研究
如《明史·张居正传》中记载的“日讨求国家典故”,指系统性地研究国家典章制度。
- 主动寻求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写“啼血去讨求他的爱人”,此处指对爱情的热烈追寻。
二、典籍例证
- 历史文献:南朝颜延之《又释何衡阳书》用“讨求道义”表达对真理的探求。
- 现代文学:郭沫若用“讨求爱人”赋予该词情感层面的主动追寻意象。
三、字义拆解
- 讨(tǎo)
本义为征伐(如“征讨”),引申为探索(如“研讨”)、索取(如“讨债”)。
- 求(qiú)
本义为寻求、请求,组合后强化了“主动获取”的语义。
该词在当代多用于书面语境,既可指学术探究,也可表达对抽象事物(如真理、理想)的追寻。
别人正在浏览...
半百惭邓禹瘁音觕朴打摆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禄倒坍低仰兜驮断金契独坐翻肠倒肚凤犀簪分红利妇孺皆知纥刺星跟风诡绐和柔烘堂画馆化机诲诱绘真检局翦辟焦闷惊动惊捷锦障机庭钜亿敛脣鍊行立春履炭女尸歉惜邱垄起斋三三径煞落觞咏噬攫石纽石耜说证司马称好私曲素挥贪妄体味同前通石媮合苟容土拉八几外围綫坯子西内行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