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牒的意思、通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牒的解釋

[diplomatic note] 一國通知另一國并要求答複的文書

最後通牒

詳細解釋

(1).書面通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小倉山房文集》:“ 王 深然之,繕稿數千言,通牒大府。”

(2).一個政權通知另一個政權并要求對方答複的文書。 瞿秋白 《亂彈·新英雄》:“所謂‘戰略上的退卻’就等于 日本 最後通牒所要求的退卻,而且還要倍一倍。” 管桦 《将軍河》第一部第三章:“這一段話很像最後通牒,又像宣戰之前的口頭通知,也有點叫陣的意味。”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通牒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通牒作為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國家或機構間正式發出的書面聲明,通常包含具體要求、立場或警告,并限時要求對方回應。該詞源于古代外交文書形式,現代多用于法律、政治及國際關系領域,具有明确的權威性和時效性。

  1. 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通牒是“一國通知另一國并要求答複的外交文書”,強調其作為正式外交手段的性質。《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指出,通牒需“載明具體訴求與期限”,若未獲回應則可能觸發後續行動,如經濟制裁或軍事幹預。

  2. 曆史演變

    通牒最早見于唐代外交文書,稱為“牒文”。宋代《集韻》記載:“牒,官府移文謂之牒。”至明清時期,“通牒”一詞逐漸定型,成為國家間交涉的規範形式。《辭海》補充,近代通牒多用于宣戰、領土争議等重大國際事件,如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前對清政府發出的“最後通牒”。

  3. 法律與外交屬性

    根據《國際法詞典》,通牒需符合三項要件:書面形式、明确要求、合理期限。其法律效力受《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約束,要求接收方須在期限内作出“明确且實質性回應”。若未履行,發出方可依據國際法采取進一步措施。

  4. 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通牒不僅限于國家層面,如企業并購中收購方對目标公司發出的“收購通牒”,或國際組織對成員國違反條約的“履約通牒”。《法學百科》指出,此類文書需由法律機構或授權代表籤署,并保留原件作為法律證據。

網絡擴展解釋

“通牒”是一個具有特定法律和政治含義的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通牒(tōng dié)指一國以書面形式通知另一國并要求對方在規定期限内答複的外交文書,通常帶有強制性或警告意味。其核心特征包括:

二、使用場景

  1. 外交領域:如“最後通牒”(ultimatum),即最終警告性文書,常見于國際争端(如提到二戰時期丘吉爾對希特勒入侵蘇聯的譴責);
  2. 法律與商業:催告履行債務、合同違約通知等(如的欠款催收案例);
  3. 曆史文書:古代用于通關憑證,如《西遊記》中唐僧的“通關文牒”。

三、典型分類

四、相關術語

五、文學用例

瞿秋白在《亂彈·新英雄》中将“戰略退卻”類比日本通牒要求,體現其政治隱喻性;白居易《杜陵叟》中的“尺牒”則反映古代行政文書形式。

如需了解具體外交案例或法律應用細節,可參考外交檔案或《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相關條款。

别人正在浏覽...

辦學報話機抱橋别細兵矢餐挹出邊除狼得虎掉膘跌份頂瘡獨拔肺肺風馳霆擊風厲奮裾高了搆毀孤丁桂林杏苑寒故滉漭黃森森诨官虎文谏匦椒桂雞蛋清可據渴念媿汗逵舍漏積毛戴馬童門燎目空四海哪裡齧臂盟排備蓬生麻中鵬虱平旦侵欲曲鬯入時生腳飾履受學四元縮編貪婪無厭天胤挺崿推度違背痫眩韅靷洗畢邪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