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牒的意思、通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牒的解释

[diplomatic note] 一国通知另一国并要求答复的文书

最后通牒

详细解释

(1).书面通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小仓山房文集》:“ 王 深然之,缮稿数千言,通牒大府。”

(2).一个政权通知另一个政权并要求对方答复的文书。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所谓‘战略上的退却’就等于 日本 最后通牒所要求的退却,而且还要倍一倍。”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三章:“这一段话很像最后通牒,又像宣战之前的口头通知,也有点叫阵的意味。”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通牒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通牒作为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国家或机构间正式发出的书面声明,通常包含具体要求、立场或警告,并限时要求对方回应。该词源于古代外交文书形式,现代多用于法律、政治及国际关系领域,具有明确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1. 基本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通牒是“一国通知另一国并要求答复的外交文书”,强调其作为正式外交手段的性质。《汉语大词典》进一步指出,通牒需“载明具体诉求与期限”,若未获回应则可能触发后续行动,如经济制裁或军事干预。

  2. 历史演变

    通牒最早见于唐代外交文书,称为“牒文”。宋代《集韵》记载:“牒,官府移文谓之牒。”至明清时期,“通牒”一词逐渐定型,成为国家间交涉的规范形式。《辞海》补充,近代通牒多用于宣战、领土争议等重大国际事件,如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前对清政府发出的“最后通牒”。

  3. 法律与外交属性

    根据《国际法词典》,通牒需符合三项要件:书面形式、明确要求、合理期限。其法律效力受《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约束,要求接收方须在期限内作出“明确且实质性回应”。若未履行,发出方可依据国际法采取进一步措施。

  4. 现代使用场景

    当代通牒不仅限于国家层面,如企业并购中收购方对目标公司发出的“收购通牒”,或国际组织对成员国违反条约的“履约通牒”。《法学百科》指出,此类文书需由法律机构或授权代表签署,并保留原件作为法律证据。

网络扩展解释

“通牒”是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和政治含义的汉语词汇,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通牒(tōng dié)指一国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国并要求对方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的外交文书,通常带有强制性或警告意味。其核心特征包括:

二、使用场景

  1. 外交领域:如“最后通牒”(ultimatum),即最终警告性文书,常见于国际争端(如提到二战时期丘吉尔对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谴责);
  2. 法律与商业:催告履行债务、合同违约通知等(如的欠款催收案例);
  3. 历史文书:古代用于通关凭证,如《西游记》中唐僧的“通关文牒”。

三、典型分类

四、相关术语

五、文学用例

瞿秋白在《乱弹·新英雄》中将“战略退却”类比日本通牒要求,体现其政治隐喻性;白居易《杜陵叟》中的“尺牒”则反映古代行政文书形式。

如需了解具体外交案例或法律应用细节,可参考外交档案或《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相关条款。

别人正在浏览...

拜府百谷王标队兵仗逼扰鄙质箔笼不平则鸣策力澶湉赤松子纯行储思从祖叔母凑理带劲大忙季节倒盆瀪漩返棹废负蜂液丐乞高艳隔碍公德函括合冻核膜回颷晦伪嚼吞戢戈禁女击钟鼎食拒之门外立断临莅猛烈面世木杪槃琴炰烙琼锳然桂柔厚肉麻当有趣散军食色守臣寿元无量酸浆遂忿憛悇天敌土范刓隐微脉小畦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