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提耳的意思、提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提耳的解釋

語出《詩·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孔穎達 疏:“我又親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後以“提耳”指懇切教導。《後漢書·循吏傳·劉矩》:“民有争訟, 矩 常引之于前,提耳訓告,以為忿恚可忍,縣官不可入,使歸更尋思。” 宋 司馬光 《除兼侍讀學士乞先次上殿劄子》:“伏蒙聖恩,曲賜手詔,過加奬待,諭以至意,溫密纖悉,提耳諄諄。” 清 錢謙益 《兵科給事中李遇知父友竹加贈征仕郎兵科給事中制》:“生而有氣誼可見,殁而有風骨可詒,式穀之似,有深於提耳者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提耳"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詩經·大雅·抑》中的典故:"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和典籍的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字源

指揪着耳朵當面叮囑,形容教誨時态度懇切、嚴肅認真。"提"意為用手懸持,"耳"即耳朵,組合後強調教誨者通過肢體動作(提耳)加深聽者的印象,體現訓導的急切與直接性。此義項可追溯至漢代鄭玄對《詩經》的箋注:"我非但對面語之,親提撕其耳。"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懇切教導

    引申為懇切教誨、諄諄告誡。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形容教導懇切。" 常見于形容師長或尊長的訓導,強調言語的殷切與用心。

    :宋代朱熹《詩集傳》雲:"提耳,引其耳以喻諄切也。"

  2. 成語化表達

    固定為成語"耳提面命",沿用至今。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長輩或上級的耐心教導,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形容懇切地教導"。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現代使用與演變

現代漢語中,"提耳"極少獨立使用,主要保留在成語"耳提面命"中,其形象化的動作意義已弱化,側重表達"反複懇切教導"的抽象含義,常見于書面語及正式場合。


參考資料來源:

  1. 《毛詩正義》(漢·鄭玄箋)
  2. 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版)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提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文學經典中的本義(核心釋義)

  1. 出處:最早源自《詩經·大雅·抑》的“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意為不僅當面教導,還貼近耳朵叮囑,形容懇切教誨。
  2. 引例:在《後漢書·循吏傳》中,記載劉矩處理民間糾紛時“提耳訓告”,指貼近當事人耳邊進行耐心勸誡,強調近距離、反複的教導方式。

二、傳統相學中的引申義(擴展概念)

在相學中,“提耳”特指耳形高聳如茶壺提把且耳垂圓潤的面相特征,認為這類人早年易獲成就,適合創業。需注意這與文學中的詞義屬于不同範疇。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學中的耳型分類,可參考面相學專門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跋弗倒百栱捭脫把握北宮子貝錦飙烨程式動作騬豬重提舊事垂直地帶性淳勁出售錯雜大宥鬥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飯坑酒囊風木歎膚湊俯及膚末耿懷鈎拿詭數庪懸顧意韓馮河女曲懷土之情黃雀哀環水牋記盡力崛詭看墓考落夔跜鸾渚南陽佳氣弄印怕莫妾婦之道親覩傾邪穹官起五更乳漆森映聲略聲名人深遠施炮鎖尾謄寫鋼版涕泗縱橫歪八豎八五例誣僞下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