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末的意思、膚末的詳細解釋
膚末的解釋
指膚淺的見解或事物的次要部分。 明 張綸 《林泉隨筆》:“世之博洽君子,不以膚末於學,而遽雲雲見嗤,改而正諸,則幸也。” 清 曾國藩 《與朱仲我書》:“因來函陳義頗堅,輙復貢其膚末,以相質證,唯希雅鑒。” 清 龔自珍 《六經正名》:“《爾雅》者,釋《詩》《書》之書,所釋又《詩》《書》之膚末,乃使之與《詩》《書》抗,是屍祝輿儓之鬼,配食昊天上帝也。”
詞語分解
- 膚的解釋 膚 (膚) ū 肉體表面的皮:皮膚。肌膚。切膚之痛。體無完膚。 表面的,淺薄的:膚淺。膚泛。 大:“薄伐猃狁,以奏膚公”(“膚公”即“大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專業解析
“膚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事物最不重要的、最表面的、最微末的部分。它屬于書面語,帶有一定的古雅色彩,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但在特定語境下用于強調事物的非本質性或次要性。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本義與引申義:
- 字面分解:“膚”指皮膚,是人體最表層的組織;“末”指末端、末梢、非根本的部分。
- 合成詞義:将“膚”與“末”結合,“膚末”形象地比喻事物最外圍、最淺顯、最無關緊要的部分。它強調的是與核心、本質、主幹相對立的邊緣性和次要性。
- 核心釋義:指事物的枝節、微末、非根本的部分。
-
用法特征:
- 書面語色彩:常見于書面表達或較正式的語境中。
- 多用于否定或貶抑:常與否定詞(如“非”、“不”)或表示輕視的詞語連用,強調某事物不重要、不值得重視,或者批評他人隻抓住了皮毛而忽略了本質。例如:
- “此乃膚末之見,未及根本。” (這是一種膚淺表面的見解,沒有觸及根本。)
- “所論者皆膚末之事,無關宏旨。” (所談論的都是些細枝末節的小事,無關大局宏旨。)
- 與“根本”相對:常作為“根本”、“核心”、“實質”等詞的反義詞出現。
權威來源參考:
該詞釋義主要依據權威漢語辭書:
- 《漢語大詞典》:對“膚末”有明确收錄和解釋,定義為“指膚淺的見解或事物的微末部分”。(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電子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膚末”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見解或事物的淺層、次要部分,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1.指膚淺的見解
- 該詞常用來表示對學問或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停留在表面。例如:
- 明代張綸在《林泉隨筆》中提到,希望博學的君子不要因膚淺的見解而被嘲笑,并加以修正。
- 清代曾國藩在書信中也用“膚末”自謙,表示自己的觀點不夠深刻。
2.指事物的次要部分
- 清代龔自珍在《六經正名》中批評《爾雅》僅解釋《詩經》《尚書》的細枝末節,卻與經典并列,如同“屍祝輿儓之鬼配食昊天上帝”。此處“膚末”強調内容的非核心地位。
補充說明
- 詞源與用法:該詞多見于明清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見解淺薄或内容次要)。
- 網絡釋義:部分現代資料将其歸納為“膚淺的見解或次要部分”,但需注意權威性存疑。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數據庫進一步驗證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般剝邊虞镳客參場參考垂發楚囊之情道衆反咬楓木馮虛鈎舌姽嫿顧客果子酒紅玉黃栌木洄溯狐魅疾儉卑講揚驚變鏡潔鲸仔謹狀積铢累寸慷慨激昂刊立流水簿醴醆癃罷緬渺篾帽木炭木災平夷淺率起麪餅輕車減從青籬啟悟睿眷桑蓬志善法神蘂形茹世壽蜀侯糖衣填污蛈蝪桐乳讬墳拖輪玩偶之家違忤吳祭酒烏斯藏箫管洩洩悠悠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