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潤滑英文解釋翻譯、邊界潤滑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boundary lubrication
相關詞條:
1.boundarylubrication
分詞翻譯:
邊界的英語翻譯:
border; boundary; frontier; limit; outskirts; verge
【計】 boundary
潤滑的英語翻譯:
lubricate
【計】 lubrication
【醫】 lubrication
專業解析
邊界潤滑(Boundary Lubrication) 是摩擦學中的核心概念,指當摩擦副表面之間的潤滑劑膜極薄(通常為幾個分子層厚度,約1-100納米),無法形成完整的流體動壓潤滑膜時,摩擦表面微凸體(asperities)發生直接接觸的潤滑狀态。此時,潤滑效果主要依賴潤滑劑中的極性分子或添加劑在金屬表面形成的物理吸附膜或化學反應膜來減少磨損和摩擦,而非潤滑劑本身的黏度效應。
關鍵特征與機制:
-
潤滑膜形成機理
在高溫、高壓或低速工況下,基礎油黏度不足以分離摩擦表面。潤滑劑中的活性物質(如脂肪酸、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鋅)通過化學吸附或反應,在金屬表面生成低剪切強度的保護膜(如金屬皂膜、硫化鐵膜),阻止金屬間直接黏着。例如,硬脂酸可在鐵表面形成硬脂酸鐵膜,顯著降低摩擦系數。
-
摩擦學行為
邊界潤滑下的摩擦系數通常為0.05-0.15,遠高于流體潤滑(0.001-0.01),但能有效避免嚴重磨損。其性能取決于表面膜的強度、耐久性及溫度適應性。當膜破裂時,摩擦副可能進入幹摩擦狀态,導緻急劇磨損。
典型應用場景:
- 極端工況:内燃機活塞環-缸套啟動瞬間、齒輪齧合點、機床導軌低速運動階段。
- 微納系統:MEMS器件中因尺度限制無法形成流體潤滑膜的運動副。
權威參考來源:
- 《摩擦學原理》(溫詩鑄,黃平)第4章潤滑理論
- ASM Handbook, Volume 18: Friction, Lubrication, and Wear Technology (ASM International)
- Boundary Lubrication: Adsorption and Oiliness Additives (Bowden & Tabor, 1950)
網絡擴展解釋
邊界潤滑是機械工程和摩擦學中的重要概念,指摩擦表面被一層極薄的潤滑膜(約0.01μm)隔開的狀态。這種膜呈非流動狀态,無法完全消除表面微觀凸起的接觸,但能顯著減少磨損。以下為詳細解釋:
1.定義與特點
- 臨界狀态:邊界潤滑介于流體潤滑與幹摩擦之間,是潤滑油膜破裂前的臨界狀态。
- 潤滑膜特性:膜厚遠小于表面粗糙度,無法完全分離摩擦面,但能通過吸附或化學反應形成的邊界膜降低摩擦。
- 與流體潤滑的區别:流體潤滑依賴潤滑油黏度和油膜厚度,而邊界潤滑依賴潤滑劑中的活性成分與表面的相互作用。
2.形成機制
- 吸附膜:通過物理或化學吸附在金屬表面形成保護層,例如油性添加劑分子定向排列。
- 反應膜:在高溫高壓下,潤滑劑中的極壓添加劑(如含硫、磷化合物)與金屬表面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高強度的保護膜(即極壓潤滑)。
3.應用場景
- 機械部件:常見于汽缸與活塞環、凸輪與挺杆、滑動軸承啟動階段等工況苛刻的場景。
- 關節潤滑:在生物力學中,關節軟骨通過糖蛋白黏合物實現邊界潤滑,減少低負荷下的直接接觸(注:該場景與機械潤滑的邊界膜形成機制不同)。
4.優勢與局限性
- 優勢:相比幹摩擦,摩擦系數可降至0.1以下,顯著減少磨損并提高承載能力。
- 局限性:若潤滑膜破裂(如污染物侵入或表面粗糙度過高),可能導緻金屬直接接觸和快速磨損。
5.關鍵影響因素
- 表面光潔度:高精度加工表面(如Ra0.05)可延長邊界潤滑階段。
- 潤滑劑成分:需含油性劑或極壓劑以形成有效邊界膜。
- 工況條件:低速、高負荷或頻繁啟停的設備更易處于邊界潤滑狀态。
邊界潤滑通過薄層化學或物理吸附膜保護摩擦面,是工程中應對極端工況的重要潤滑方式。實際應用中需結合潤滑劑配方、表面處理及清潔度管理,以最大限度發揮其減摩作用。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按定戶要求制作包容被扣押的伯勒森不規則瘧補遺産品特性成本活動分析成醋作用次氨基三硫酸磁心矩陣底部蒸汽加熱蒸餾釜法律上的效力海硫因好氧培養加固圈将蓋子固定在塔闆上的叉汞絕對保證空歡喜量度粒間擴散氯化六烴季铵氯拉紮尼磨蝕性泥平衡盤皮樣囊腫切除術歧視性稅水力壓緊糖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