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润滑英文解释翻译、边界润滑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boundary lubrication
相关词条:
1.boundarylubrication
分词翻译:
边界的英语翻译:
border; boundary; frontier; limit; outskirts; verge
【计】 boundary
润滑的英语翻译:
lubricate
【计】 lubrication
【医】 lubrication
专业解析
边界润滑(Boundary Lubrication) 是摩擦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当摩擦副表面之间的润滑剂膜极薄(通常为几个分子层厚度,约1-100纳米),无法形成完整的流体动压润滑膜时,摩擦表面微凸体(asperities)发生直接接触的润滑状态。此时,润滑效果主要依赖润滑剂中的极性分子或添加剂在金属表面形成的物理吸附膜或化学反应膜来减少磨损和摩擦,而非润滑剂本身的黏度效应。
关键特征与机制:
-
润滑膜形成机理
在高温、高压或低速工况下,基础油黏度不足以分离摩擦表面。润滑剂中的活性物质(如脂肪酸、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通过化学吸附或反应,在金属表面生成低剪切强度的保护膜(如金属皂膜、硫化铁膜),阻止金属间直接黏着。例如,硬脂酸可在铁表面形成硬脂酸铁膜,显著降低摩擦系数。
-
摩擦学行为
边界润滑下的摩擦系数通常为0.05-0.15,远高于流体润滑(0.001-0.01),但能有效避免严重磨损。其性能取决于表面膜的强度、耐久性及温度适应性。当膜破裂时,摩擦副可能进入干摩擦状态,导致急剧磨损。
典型应用场景:
- 极端工况:内燃机活塞环-缸套启动瞬间、齿轮啮合点、机床导轨低速运动阶段。
- 微纳系统:MEMS器件中因尺度限制无法形成流体润滑膜的运动副。
权威参考来源:
- 《摩擦学原理》(温诗铸,黄平)第4章润滑理论
- ASM Handbook, Volume 18: Friction, Lubrication, and Wear Technology (ASM International)
- Boundary Lubrication: Adsorption and Oiliness Additives (Bowden & Tabor, 1950)
网络扩展解释
边界润滑是机械工程和摩擦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摩擦表面被一层极薄的润滑膜(约0.01μm)隔开的状态。这种膜呈非流动状态,无法完全消除表面微观凸起的接触,但能显著减少磨损。以下为详细解释:
1.定义与特点
- 临界状态:边界润滑介于流体润滑与干摩擦之间,是润滑油膜破裂前的临界状态。
- 润滑膜特性:膜厚远小于表面粗糙度,无法完全分离摩擦面,但能通过吸附或化学反应形成的边界膜降低摩擦。
- 与流体润滑的区别:流体润滑依赖润滑油黏度和油膜厚度,而边界润滑依赖润滑剂中的活性成分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2.形成机制
- 吸附膜:通过物理或化学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例如油性添加剂分子定向排列。
- 反应膜:在高温高压下,润滑剂中的极压添加剂(如含硫、磷化合物)与金属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高强度的保护膜(即极压润滑)。
3.应用场景
- 机械部件:常见于汽缸与活塞环、凸轮与挺杆、滑动轴承启动阶段等工况苛刻的场景。
- 关节润滑:在生物力学中,关节软骨通过糖蛋白黏合物实现边界润滑,减少低负荷下的直接接触(注:该场景与机械润滑的边界膜形成机制不同)。
4.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相比干摩擦,摩擦系数可降至0.1以下,显著减少磨损并提高承载能力。
- 局限性:若润滑膜破裂(如污染物侵入或表面粗糙度过高),可能导致金属直接接触和快速磨损。
5.关键影响因素
- 表面光洁度:高精度加工表面(如Ra0.05)可延长边界润滑阶段。
- 润滑剂成分:需含油性剂或极压剂以形成有效边界膜。
- 工况条件:低速、高负荷或频繁启停的设备更易处于边界润滑状态。
边界润滑通过薄层化学或物理吸附膜保护摩擦面,是工程中应对极端工况的重要润滑方式。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润滑剂配方、表面处理及清洁度管理,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减摩作用。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爱庚嗪本地生的部分发育不良不可取消的条件赤道纤维对称溶质谱带分节反射负相序电流复写式收据羔顶公审大会公诉的诉讼条件合成码开关控制语句联合日记分类帐目的用户处理过程尿道上裂的女监视人偶然发生的利益轻便铁道商品管理生息升线一波砷酸甲酯钠设置为默认图表试车牌照十四碳烯酸使用总资本收益率同调线网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