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ot throw the troops into battle;take no action;be kept imobilized;bide one's time]∶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
(2) [bide one's time]∶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让军队驻扎下来暂不行动。《吕氏春秋·召类》:“ 赵简子 按兵而不动。”《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七年》:“ 黄6*敬忠 将战,占者言时刻未利,按兵不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黄忠 、 严颜 收兵入寨,俱各按兵不动。”《水浒传》第一○八回:“次日, 卢俊义 按兵不动,再令 解珍 等去寻访。” 清 陈天华 《警世钟》:“这时大家以为各国必要实行瓜分 中国 了,不料各国按兵不动,仍许 中国 讲和。”亦用以比喻接受任务而不付诸行动。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按兵不动汉语 快速查询。
“按兵不动”是一个汉语成语,现常用以形容暂不采取行动或观望形势。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解析或例句,可参考《吕氏春秋》《荀子》等古籍文献。
《按兵不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战时不主动出击,保持防守状态,等待时机。
《按兵不动》由“按”、“兵”、“不”、“动”四个字组成。
其中,“按”的部首是扌(手部),笔画数为8。
“兵”的部首是八(八字旁),笔画数为7。
“不”的部首是一(一字头),笔画数为4。
“动”的部首是力(力字旁),笔画数为11。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中国古代文献《后汉书·窦武传》,形容在战争中采取保守态度。
《按兵不動》是按照繁体写法转换为简体字的拼音形式。
古时候“按”字的写法与现在相似,但“兵”“不”“动”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的略有不同。
具体古代汉字写法需要查阅古代字典或文献,因此无法给出确切的古代写法。
1. 在战争中,只要敌方不主动进攻,我们就按兵不动,守住阵地。
2.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有时要按兵不动,先观察形势变化再做决策。
按兵不动、按兵不战、按兵束手
坐视不管、静观其变、保守态度
积极出击、主动进攻、果断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