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道衣的意思、道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道衣的解释

僧道所穿之服。 宋 林逋 《湖山小隐》诗:“步穿僧径出,肩搭道衣归。”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夫妇入道》:“﹝ 萨都剌 ﹞诗曰:‘洞门花落无人迹,独坐苍苔补道衣。’”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三八:“忽然 蓝小山 穿着一件宝蓝色的道衣念咒求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道衣,又称“道袍”或“法衣”,是道教神职人员及修道者在举行宗教仪式、进行修炼或日常修行时所穿着的特定服饰。它不仅是道教文化的外在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宗教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一、核心释义与形制特征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道衣指“道士所穿之衣”,其形制通常为交领右衽、宽袖直身,以体现道教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颜色以青色、蓝色或白色为主,象征纯净与超脱。部分正式法衣(如“绛衣”)会刺绣日月星辰、八卦、仙鹤等道教符号,彰显沟通天地的神圣性。

二、宗教功能与文化象征

  1. 身份标识:道衣是道士宗教身份与修行阶位的直观体现,不同等级的法衣(如“得罗”“戒衣”)对应不同的修行阶段与仪式权限。
  2. 斋醮法器:在科仪中,道衣被视为神圣法器。《道教大辞典》指出,法师身着法衣可“通真达灵”,增强仪式的庄严性与法力效力。
  3. 修身象征:宽大的形制隐喻包容万物,素色面料象征内心澄明,体现道教“见素抱朴”的修行理念。

三、历史演变与文献佐证

道衣形制可追溯至汉魏时期,唐宋后逐渐规范化。明代《三才图会·衣服卷》详细绘制了道衣样式,其描述与今日传承的形制高度吻合。清代《钦定服饰通典》亦收录道衣规制,印证其作为传统礼制服饰的地位。 文学作品中亦常见相关记载,如《西游记》第二十四回“那道衣飘曳”,生动描绘了道教人物的形象。

四、现代传承与规范

当代道教协会对道衣的穿着场合、形制及纹饰有明确规范,确保其宗教神圣性。日常修行服(“大褂”)朴素简洁,而高功法师在重大斋醮时需着刺绣繁复的“法衣”,严格遵循《道教仪范》要求。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道衣词条
  2. 中国道教协会.《道教仪范》.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
  3. 周汛.《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网络扩展解释

道衣是道教徒和部分佛教僧侣穿着的宗教服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形制规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道衣是道教修行者的专用服饰,又称法服、道服或道装。其核心特征为象征天地阴阳的形制设计,常见款式包含冠、裙、帔三要件。佛教传入中国后,部分僧侣服饰也被称作道衣,但更准确的称呼应为僧衣。

  2. 历史演变 ▪ 汉代起源:方士栾大曾着无袖羽衣(称鹤氅),取意神仙飞升,成为早期雏形。 ▪ 南朝规范:陆修静首次制定道教服饰制度,提出「月帔星巾,霓裳霞袖」的形制标准。 ▪ 唐代完善:张万福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细化46条穿戴规则,强调服饰与修行仪轨的关联。

  3. 主要分类(根据QQ阅读的分类整理) | 类型 | 特征 | 使用场景 | |--------|----------------------------------|----------------| | 大褂 | 袖宽1.4尺,长及腿腕 | 日常修行 | | 得罗 | 袖宽1.8尺以上 | 宗教仪式 | | 戒衣 | 黄色黑边,袖宽2.4尺 | 受戒典礼 | | 法衣 | 刺绣吉祥图案| 高功法师专用 | | 衲衣 | 多层补丁| 云游打坐 |

  4. 象征意义 道衣设计蕴含道教宇宙观:冠代表天圆,裙象征地方,帔喻阴阳二气。颜色与纹样常有五行对应,如黄色属土表中央,青色属木表东方等。

注:如需了解具体服饰制作工艺或历代演变细节,可查阅《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三洞法服科戒文》等道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翱翔迸溜辩义勃腾腾布行产后除拂茨菰电子侦察卫星笃新怠旧二赵放屁喇撒番祸返炤拊背搤吭负性公单灌沃汩活黑瓮瓮惶惧灰泯甲次谫愚解户絶嗣凯声开新龛乱可待课语讹言旷原阔少砻饭买得起蛮军眇忽篾缆木兰船逆视女儿痨柈杅浅视迁诏勤悴桑妇三舍人诗三种人善字砂糖鱼儿身家失候时味瘦恹恹水犀手耸跼图纬温水相尽显微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