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斲之材的意思、朴斲之材的详细解释
朴斲之材的解释
加工治理而尚未成器之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肤表或不可以论中,望貌或不可以核能, 仲尼 似丧家之狗, 公旦 类朴斲之材。”参阅《书·梓材》“既勤朴斲” 孔 传。
词语分解
- 朴斲的解释 亦作“ 朴斵 ”。砍斫;削治。《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斵,惟其涂丹雘。” 孔 传:“为政之术,如梓人治材为器,已劳力朴治斵削,惟其当涂以漆丹以朱而后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 材的解释 材 á 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资料:材料。教(刼 )材。素材。题材。就地取材。 能力,资质:材干(刵 )。大材小用。因材施教(刼 )。 棺木:寿材。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朴斲之材”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经过初步加工但尚未完全成器的材料,比喻具备潜力但尚未成熟的人才或事物。该词强调“未完成”的状态,既有基础品质,又需进一步雕琢。
二、出处与演变
-
文献来源
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仲尼似喪家之狗,公旦類朴斲之材。”
另可追溯至《尚书·梓材》“既勤樸斲”的注释。
-
字形与读音
- 朴:读作pǔ(部分文献注音为piáo,但主流为pǔ)
- 斲:读作zhuó,意为“砍削、雕琢”。
三、用法与引申义
-
核心比喻
形容人才能虽不突出,但本质朴实可靠,或事物处于待完善的初级阶段。
例句:他虽非天才,却是朴斲之材,值得培养。
-
使用场景
- 评价他人:强调踏实、有潜力但需磨炼(如职场、教育领域)。
- 文学创作:用于隐喻未完成的作品或尚待发展的领域。
四、相关辨析
- 近义词:璞玉浑金、大器晚成
- 反义词:栋梁之材、朽木不可雕
- 易混淆词:
“朴斫之材”(部分文献误写为“斫”,实为“斲”),含义相近但字形不同。
五、文化内涵
该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过程”的重视,强调事物发展需经历雕琢与积累,与《礼记》“玉不琢,不成器”的哲理相通。
网络扩展解释二
朴斲之材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描述一个人的才能或品德扎实、朴实无华。拆分部首是木和斤,其中木表示与木材相关,而斤则表示用力砍。它的笔画数是13画。
这个词源于《史记·孟子荆卿列传》中的一句话:“材力斲其朴,性静处其中。”它原本形容一个人才德兼备,与木材类比表示这个人的才能如同木材的质地一样坚实耐用。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一个人的才能或品德朴实可靠,不张扬不造作。
在繁体字中,朴斲之材的写法是樸斲之材。樸有木头的意思,斲表示刻削。这种写法更能突出木材相关的意味。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对于“斲”的写法有一些变体,有的时候会写成“斫”,这两个字都表示用力砍削。
下面是一个关于朴斲之材的例句:“他虽然不善言谈,但是他的实际行动展现出了他的朴斲之材。”通过这个例句可以看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坚实、可靠的品质。
与朴斲之材相关的词组有朴实无华、坚韧不拔、踏实肯干等。这些词组都强调一个人的品性或才能的坚实性,没有虚浮和造作。
朴斲之材的近义词是“实干扎实”、“稳重素净”,这些词语都形容一个人的品质和才干坚实可靠,不喜欢虚浮的表面功夫。
而朴斲之材的反义词则可以是“浮华虚伪”、“徒有其表”等。这些词语形容一个人的品性或能力不够坚实,往往只有虚有其表或表面功夫而已。
总的来说,朴斲之材是一个形容一个人品德或才能坚实、朴实无华的成语,它强调一个人实际行动和品质的可靠性,与木材的质地相比。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赞美一个人朴实可靠、才能过硬的品德和才干。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