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掉栗的意思、掉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掉栗的解释

亦作“ 掉慄 ”。颤抖。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襄王 大惧,形体掉栗,曰:‘谨受令。’”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及其在枳棘之中也,恐惧而掉慄,危视而蹟行。” 明 宋濂 《送陈庭学序》:“临上而俯视,絶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冯茅村送黄肇基序》:“冬则各拥败絮,掉慄不能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掉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核心含义是形容因极度恐惧、寒冷或紧张而身体剧烈颤抖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掉栗"指身体无法控制地发抖、战栗,多由强烈的情绪(如恐惧)或外部刺激(如严寒)引发。例如《战国策》中形容人惊恐时"色变振恐,掉栗不敢对"。

  2. 字义分解

    • 掉:此处取古义"摇动、颤抖",如《说文解字》:"掉,摇也。"
    • 栗:通"慄",《尔雅·释训》:"慄慄,惧也。"指因恐惧或寒冷而发抖。

      二字叠加强调颤抖的剧烈程度,属同义复词结构。

  3. 古籍例证

    该词多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

    • 《战国策·秦策三》:"(唐雎)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秦武阳色变振恐,掉栗不敢对。"(描述秦武阳面对威慑时的惊恐颤抖)
    • 《汉书·杨恽传》:"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颜师古注引苏林曰:"栗,掉栗也。"(说明"栗"与"掉栗"的关联性)
  4. 现代使用说明

    现代汉语中,"掉栗"已被"战栗""颤抖""哆嗦"等词取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单独收录"掉栗",但收录了其同源词"战栗",释义为"发抖;哆嗦"。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掉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掉栗”意为颤抖,通常指因恐惧、寒冷或紧张导致的肢体颤动。该词在部分文献中也写作“掉慄”,属于异体字现象。


二、文献用例

  1. 汉代典籍
    刘向《新序·杂事二》记载:“襄王大惧,形体掉栗,曰:‘谨受令。’”此处描述人物因极度恐惧而颤抖的状态。
    另见《新序·杂事五》:“及其在枳棘之中也,恐惧而掉慄,危视而蹟行。”比喻身处险境时的战栗反应。

  2. 明清文献
    明代宋濂在《送陈庭学序》中写道:“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肝胆为之掉栗。”形容面对险峻景象时的生理恐惧。
    清代史震林《西青散记》提到:“冬则各拥败絮,掉慄不能文。”描绘寒冷导致的颤抖。


三、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生僻古语,多见于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其近义词如“战栗”“哆嗦”更常见于口语和书面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查字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碍口识羞保邻边难庇荫驳岸部落不嚘笞谴充类至尽畜发琮玺粗线条灯宴典型化惇帅敦喻风水负屈衔冤戆士桂香飘和銮横坐标红丁鸿奬鹄林胡螓箭弦节财借箸代筹惊诧矜涵救答鸠栖脊心骨隽爽魁壮狼犺敛席卤水门皂母性爬格子辟兵符平情平英团侵匿钦伫去讫臞仙柔竿杀生与夺事捷功倍嗣爵酸狖糖衣田契吴宫相承遐搜谢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