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俗,为使孩子长寿而给他穿僧衣,谓之寄褐。《释氏要览·杂记》:“今世人护惜儿孩,遂服以僧衣,谓之寄褐。”
(2).旧称不信教不念经只穿道士衣服的人为寄褐。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黄冠之教,始于 汉 张陵 ,故皆有妻孥,虽居宫观,而嫁娶生子与俗人不异。奉其教而诵经,则曰道士;不奉其教不诵经,惟假其冠服,则曰寄褐。”
寄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宗教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源学与历史语境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该词由"寄"(寄托)与"褐"(粗布衣)构成,字面指暂时穿着粗布衣物。《汉语大词典》释为"道家指暂时寄身道观修行的行为",特指未正式出家者通过短期修道寻求精神寄托。明代《道藏》注疏中将此行为视为"借形修真"的过渡阶段。
二、词源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道教文献,《云笈七签》记载:"凡俗慕道者,可寄褐宫观,参玄问道。"其产生与唐宋时期道教宫观制度密切相关,当时允许世俗信徒短期居住道观修行。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此类修行者"衣褐而居,不隶道籍"的独特身份。
三、文化内涵 据任继愈《中国道教史》考证,该习俗反映了道教"即世修行"的思想,信徒通过短期出家体验宗教生活,同时保持世俗身份。这种修行方式在宋元时期尤为盛行,成为衔接世俗与宗教的重要实践形态。清代《道门通教必用集》特别强调寄褐者需遵守"三皈九戒"的临时规约。
注:由于古籍文献多无电子版链接,参考文献依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道藏》(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等权威出版物纸质版本。
“寄褐”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基本含义
具体解释
该词反映了古代宗教文化对民间生活的影响,既有祈福意义,也隐含对“形式信仰”的批判。现代已无此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汉语研究。
魃虐北叟失马变形秉钧衡策学僝工衩衣赤干螭鬽魍魉筹办传箭单只悼楚洞分嚲剥儿稚丰墙峭址负鼎浮云抚字寡偶贵宦顾全大局逭死建安七子减等兼行眷眷之心开除开淘来去匆匆拦横掠草乐县门徒民无信不立母范攀缠皮棉婆罗门呪仆从国情恕求聘瞿塘人不聊生任诞任意球肉声入安居盛世新声神旗实见饰翫司农仰屋屯疾土酥涂笋土蜘蛛匣匮逍遥事外